東北網10月27日電 農業發展了,農村環境改善了,農民素質提高了。一年來,五常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從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讓每一個普通農民都能感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
特色經濟富村民
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五常市根據自身特點,努力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村、生態經濟村、旅游民俗村。
拉林鎮雙橋子村是典型的旱作區,農民人均收入比五常全市平均數低了近500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怎樣讓農民盡快富起來?雙橋子村把重點放到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上,建立黏玉米種植基地。雙橋子村與黑龍江農墾綠保林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將土地租賃給該企業,發展黏玉米種植,實現了農民增收。
拉林鎮還依托當地古建築遺址,積極開發鄉鎮文化旅游。民樂朝鮮族鄉則多樣化開發民俗文化活動、民俗餐飲等,增加了農民收入。
居住環境大變樣
在五常農村,人們議論最多的、感受最深的是農村環境的變化。
二河鄉新莊村,新建成的通鄉公路穿村而過。村裡利用這個時機,把全村所有巷道改造成了水泥路面。整齊劃一的院牆,筆直的排水溝,漂亮的路燈,一下子使該村的環境徹底改變了。
小山子鎮雙興村,黨員乾部帶頭做群眾思想工作,通過一事一議完成了屯內環境和植樹綠化工作。又通過村民理事會做工作,籌集30多萬元,硬化了屯內路面,統一修建鐵柵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為了鼓勵農民投入新農村建設,五常市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投資4000多萬元用於通鄉通村公路配套建設,又出資500多萬元,用於試點村、鎮、屯公路硬化及柵欄建設。對有投入積極性的村,采取市財政出資三分之一、幫建部門出資三分之一、農民出資三分之一的辦法,加強屯內路面硬化,圍欄及排水壕等設施建設。
移風易俗成農民自覺行為
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加速了五常農村移風易俗的步伐。在二河鄉新莊村記者看到,在新農村建設中村民意識到:『國家建設新農村投入這麼多,不容易,大家應自覺維護。』村裡建起村民理事會,不僅管理道路整修、衛生清理,還負責老人贍養、貧困戶補助,鄰裡糾紛調節等。
在修建通鄉通村公路期間,五常市很多村民都自發地組織起來,看路護路。在民樂朝鮮族鄉,有關村民自發地成立了老年協會,專門處理賭博、糾紛等,有什麼大事小情,這些『老乾部』一出馬,難題就化解了。在沙河子鎮磨盤山村,由老年人組成了環境監督小組,維護村裡的環境衛生。現在,破壞環境衛生的人少了,維護清潔的人多了,各種惡習陋習少了,講文明、學習知識的人多了。移風易俗成了許多農民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