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9日電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一項正在我國北方實施的宏偉生態建設工程。包括我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范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裡山口,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42.4%。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努力,重點治理區的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1978年正式實施以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已經走過了28年的歷程。我省地處這一宏大工程的東北端。近三十年來,我省已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任務190多萬公頃。這些佇立在村邊、地頭的樹木如今已經枝繁葉茂,它們維護著農田、村莊的生態安全。
『新三北』迎戰嫩江沙地
根據2005年末的最新數據,我省沙化土地面積為528663公頃,此外,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面積395073公頃。這些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我省西部齊齊哈爾和大慶市的9個縣、市、區,稱為嫩江沙地。從全國沙地分布看,嫩江沙地從屬於科爾沁沙地,地處該沙地最東端。
三北四期工程實施以來,防沙治沙被列為一項重要子工程。省林業廳三北林業建設指導站站長潘凌安介紹,三北四期工程開展至今,我省在沙區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6萬多公頃,使沙區的森林覆被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在沙區全面推廣實施了生態經濟型防沙治沙造林模式,既治理了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又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像泰來縣莊園式生態治沙、甘南縣興久生態村治沙模式等都是選擇了生態經濟型防沙治沙之路。
目前,嫩江沙地仍然是一個危害嚴重的風沙源,在沙區,每年有460多萬畝的農田和近千公裡公路、鐵路會不同程度遭受風沙威脅。由風沙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億元以上。隨著沙區的不斷蔓延,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的生態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嫩江沙地現已被列入全國防沙治沙總體規劃之中。按照《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十一五』期間,我省將完成259200萬公頃的沙區治理,如果這一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屆時嫩江沙地的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有效改善。
新農田林網『針闊配套,喬灌結合』
根據林業部門的測算,在農田防護林的庇護下,農作物產量通常可提高15%~20%。土壤風蝕大大降低,其有效防護距離為防護林樹高的1~15倍。
在我省,由於有了農田防護林的有效庇護,全省每年可增產糧食20多億公斤。大面積成過熟林的增加又提出新的問題,即在確保農田防護林整體防護功能不下降的前提下,開展成過熟林和殘次林的更新改造。
潘凌安介紹,『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更新成過熟林13.52萬公頃,更新面積位列實施三北工程建設的13個省區之首。
據了解,目前我省農田防護林普遍存在樹種單一的問題,『楊家將』一統天下造成病蟲害高發。在此次更新改造過程中,我省除了要繼續發展適合本地生長的楊樹品種外,還要適當發展一些針葉和闊葉樹種,如樟子松、白樺等,增加混交林比例,做到『針闊配套,喬灌結合』。管護良好的農田防護林每年增加的木材蓄積量可以達到速生豐產林的標准,采伐收益和木材加工增值效益都相當可觀。像我省,『十一五』期間對農田防護林采伐收入預計就可獲益171867萬元。
民營資金成三北『新當家』
目前,三北防護林工程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資金不足。近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所面臨的資金問題主要是單位面積補助標准過低,現行的造林補助為每畝100元,而實際發生的造林費用每畝大約為300~400元。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負債搞三北成了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一大難題。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林業部門積極放寬政策,鼓勵各行業、各部門、集體和個人投資造林,新機制的引進已使三北工程資金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潘凌安介紹,創新造林機制,以民營化為主發展林業經濟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搞得紅紅火火。青岡縣在引入新機制方面就做出了很多嘗試,當地開展的公開競價、抵價承包、股份造林、無償贈與等多種形式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民營造林者十分注重造林的經濟效益。為此,政府部門就從生產環節到產出環節一筆筆算賬。以一條7.5畝的標准農防林帶為例,承包一條農防林帶按20年計算,承包費大約在3000元左右,而從收益看,20年後成材林木效益為82500元,剔除購置林地、栽植、管護等支出外,每年的收益約3000多元。通過對比,群眾感到栽植農防林確實效益可觀,有利可圖,積極性陡增。
由於近年來木材市場價格高啟,很多投資者看好林業的長期收益。據了解,近幾年我省三北防護林工程80%的造林資金都來自社會投資。可以說,社會資金的介入不僅給三北工程救了急,同時也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