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野豬該不該獵殺? 專家:獵殺野豬不如退耕還林
2006-10-30 06:54: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澤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0日電 近日,我省林業部門下達『野豬獵捕令』之後,各地反映不一,有的地方爭搶獵捕指標,有的地方則公開表示,有指標也不殺野豬。一時間,到底該不該獵殺野豬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此,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田家龍表示,對野豬濫捕濫殺不僅無益於減少『豬患』,甚至可能破壞生態環境。

  我省『養』得起野豬

  1995年至2000年,我省林業部門對全省森林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據參與此次調查的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田家龍介紹,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現有的森林資源足夠養活現存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維持良好。近幾年,我省沒有系統地對野豬數量進行過調查,林業部門所說的7萬頭是估計的數量。即便按照這個數字,我省的森林資源也足以養活這些野豬。

  生存空間引發矛盾

  田家龍指出,目前的矛盾不是野豬數量過多引發的,而是人與動物爭奪生存空間造成的。人的活動范圍與野豬的棲息地產生交集,兩者必然會相互影響。離野豬棲息地近的莊稼地,自然就成了野豬覓食的首選了。

  田家龍建議,在野豬較多的地區,當地政府應結合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將深山村落整體搬遷,既還給野生動物一個美好家園,又幫助當地農民解決野豬之患。

  捕殺野豬應該三思

  『野豬傷人、破壞莊稼的確是關系民生的大事,但一紙「獵捕令」下去先殺掉100頭是否科學,還有待探究。』田家龍指出,這種不分雌雄、體質強弱的『獵捕』不僅無益於減少『豬患』,甚至會破壞生態環境。

  針對我省部分地區野豬泛濫成災的說法,田家龍表示質疑。他說,一條平衡的生物鏈絕對不會讓哪一個物種『泛濫成災』,『成災』問題恰恰說明自然環境和生物系統遠未達到平衡。

  田家龍說,在生態系統未平衡時,科學評估本地野生動物承載量,在確認實際數量確實超過合理承載量時,纔可以采取人為乾預的方式限制野生動物的繁殖,並非一殺了之。比如澳大利亞2004年袋鼠島上考拉泛濫,經過一系列精確評估後,發現袋鼠島的考拉承載量為一萬只,實際數量卻多達三萬只,多餘的兩萬只最終給予轉移處理。

  鑒於此,田家龍認為,在繼續維持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前提下,應考慮完善補償機制,如地方財政收入有限,不妨考慮與國內外大型基金會合作成立專項救助基金,以滿足農民的切身需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