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鑽廠礦下農村搞科研 黑龍江70萬銀發人發揮餘熱
2006-10-31 06:54: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李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1日電 『只要我們還有一口氣,我們就要為龍江的發展發揮自己的餘熱。』說這話的是今年83歲的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的水稻專家徐一戎。據黑龍江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秘書長孫志文介紹,目前,像徐一戎這樣退休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全省共有70餘萬人。多年來,他們中大部分人活躍在龍江科技戰線的最前沿,為龍江經濟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據初步統計,五年時間,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為龍江創造至少超億元的財富。

  『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在黑龍江墾區,這句話被當地的農民廣為流傳。現年83歲的徐一戎,從建國伊始到現在,已在水稻生產一線耕耘奮斗了50多年。多年來,原本應該在家頤養晚年的他,卻一直在水稻生產前線發揮著自己的餘熱。70歲高齡那年,他主動承擔起了農墾總局的『寒地水稻栽培』課題,雖然當時年事已高,但他還是始終堅持深入到基層、農戶、田間潛心研究,堅持把第一手資料整理回來。後來,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創新總結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這項以旱育為基礎,以葉齡診斷為指標的水稻生產系統技術,受到了種稻農戶的認可,為當地農民增加了上千萬的收入。據初步統計,幾十年來,徐一戎主持推廣的水稻生產技術累計達1億多畝,累計創新增產產值達90億元。這項技術連續幾年獲得總局重大貢獻獎、全國豐收計劃一等獎、省重大科技效益獎(省長特別獎)。

  現年79歲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農墾分局的退休科技人員莊慶士,退休前曾任東北農學院畜牧系助教。1988年退休後,他沒有待在家裡,而是奔波於省內各個鄉村的養豬場、養豬戶之間,向當地農民推薦他實驗後總結的養豬技術——『莊氏養豬法』,這項技術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經過實踐,為105個采用『莊氏養豬法』的養豬戶,創造的經濟效益僅一年就超過了5000萬元。

  黑龍江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秘書長孫志文告訴記者,全省有70餘萬老科技工作者還在發揮餘熱,他們大部分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高校畢業生,響應黨的號召,從祖國各地來到了黑龍江參加老工業基地建設、農業和林區大開發、石油會戰與國防工業建設,為黑龍江的建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退休後,他們還始終圍繞全省經濟發展和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鑽廠礦、下農村,始終堅持在第一線上進行探索,並發明創造了許多科技成果,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如牡丹江市退休的高級工程師付仁周,退休後又回到當地企業,為企業開發了很多新產品,並獲省部級科研成果8項、市科技進步獎4項,使企業由小到大,年產值達到了3500萬元,產品遠銷國外。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