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電 日前,《性別教育缺失男女互換角色》一文見報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關教育專家認為,學校在性別教育中起決定性作用。一部分學校忽視對學生的性別教育,但也有部分教師在性別教育的過程中存在過分強調性別的現象,使學生的行為被束縛在性別的條條框框中,教師應走出忽視和過分強調性別教育的誤區。
教師忽視和過分強調性別教育
記者在對學生采訪時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性別教育存在缺失現象。他們的老師很少強調性別,即男孩子的性格應該是怎樣的,女孩的行為應該是怎樣的。一名小學四年級女學生對記者說,老師從來沒有給他們講女孩和男孩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一名高中生在網上給大學心理專家發E—mail說:『前一段時間,學校的一年級竟選班長,作為一名女同學我主動申請競選,並遞交了競選報告,但卻遭到了老師的拒絕。老師說,學校裡有不成文的規定,班長都是由男生來擔當。我感到很困惑,國外都有女總統,再說,男女平等,男同學能做的事情,女同學怎麼就不可以呢?』
還有一名學生在信中寫道:『我是一位女生,喜歡運動,尤其喜歡戶外運動。不喜歡穿裙子,喜歡大聲說話,個性活潑、開朗。但最近,有點不開心。原因是老師一再強調,女孩子坐要有坐相,要溫柔、細膩,不然將來會沒有人要。我好討厭自己是個女生,為何不把我生成男孩子?』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性健康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彭濤說,不讓女生當班乾是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性別刻板印象便是因為性別的屬性,而對於特定性別產生的一種固定且僵化的看法,例如:男性為陽剛,女性必定柔弱;醫師當然為男性,護士必然為女性。女性不可以擔任班長是沒有理由的荒唐認為。如果老師過分強調性別差異,就會為學生打下性別取向偏差的前提。
教師在性別教育中起決定作用
彭濤認為,學校的教師在對學生的性別教育中起決定作用。教師該如何進行性別教育?彭濤說,教師應當跳出性別的框框。性別角色則是指一個人外顯行為是傾向於男性化或女性化。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不可以過度用性別角色刻板化來限制孩子性格的自然發展,因為性別角色的特點不是不可變的。而且『剛柔並濟』、『柔中有剛』所展現出雙性化特質的人,不但心理健康,能夠承受壓力,更能發揮所長。
進行性別教育,教師應在活動中滲透兩性合作與平等的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避免由於不均等的師生互動,導致男女同學性別隔離的現象;開展性別教育,為學生提供有關性別知識,讓學生認識男女生理的差異、探討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的性別特質,並尊重每一個人特質差異,和學生一同分析社會中存在的性別刻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