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金長城"日漸萎縮亟待拯救 考古專家:標識應更為"金長城"
2006-11-09 10:03: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樹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蜿蜒在防護林中的『金長城』。

  生活在『金長城』下的放牛人張艷安述說小時侯的故事。

  建築『金長城』時用來夯土的石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石碑,在『金長城』上赫然醒目。

  東北網11月9日電 一直以來,位於黑龍江省與內蒙古邊界線齊齊哈爾境內的一段『金長城』遺址,被當地人稱為『金界壕』。近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爆出,這段『金界壕』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長城學會、中國民族史學會等18位考古專家,沿著甘南縣一帶的『金界壕』歷史遺存再次進行了詳細考察後,論證為『金長城』——從而使中國長城又多了一個長達550多公裡的組成部分。考古專家們將向中國文物局提出建議,正式將立於齊市金長城遺址上的『界壕』標識更名為『金長城』。『過去人們認為金界壕只是挖的一條溝,把挖溝的土堆到溝的裡側作為牆,通過遺址的考察完全不是這種形式,它是一個縱深防御的軍事防御體系。這次通過歷史文獻的考證和遺址的調查,專家們形成了一個共識:金界壕就是金代的長城』。中國長城協會副會長董耀會說。

  『金長城』正在逐年萎縮

  初冬,記者踏查了甘南縣段的金長城,感受到它曾經的宏偉和現如今的蒼涼,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致使『金長城』正在逐年萎縮。

  甘南縣中興鄉大水泉村與內蒙古自治區紮蘭屯市大河灣鎮大水泉村僅一條金界壕之隔,正在『金長城』邊放牛的張艷安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他小時候在這老邊壕(當地人稱)上還能揀到箭頭,回家磨亮了,做成飛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當時也不知道這是文物。那時候的城牆有5米多高,後因水土流失和一些人建房取土,現在的城牆高度也就2米左右吧。』

  與記者一行的甘南縣文物管理所的路東昇說:『保護國家重點文物金長城有明文規定:界壕牆基南側五米及南側三十米內為重點保護區,邊堡、古城牆基兩側五米為特別保護區。雖然我們立過界標和界碑,但仍有些村民視而不見,在其規定范圍內種莊稼、放牧,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城牆,導致金長城水土流失變形萎縮。』

  1998年的大洪水,致使界壕主牆體和邊堡(古城)出現多處豁口和斷裂帶,目前基本無法恢復原貌。此外,當地居民的人為破壞也較嚴重,取土建房、私埋墳墓等等,城牆上許多地方出現了滑坡和大小不一的溝壑。此外,河水的衝擊也成了金長城的又一大『殺手』。阿倫河常年『洗滌』著金長城,致使金長城的豁口處日益擴大。1998年,省政府撥款1000多萬元,在阿倫河畔築建防洪堤壩,目的是使阿倫河改道,但收效甚微,一場洪水過後,堤壩被徹底撕毀了,阿倫河仍然在原處流淌著,金長城依舊傷痕累累,大小豁口數十處……

  令人驚嘆的『金長城』

  『金長城』雖然被歲月的風沙吞噬得變形、萎縮,但是它曾經的壯觀可以和著名的萬裡長城相媲美。800多年前,以女真人為主體,驅役各族人民共同修築的,從東北的嫩江之濱到西南的黃河河套,是一段長達4000多公裡的軍事防御工事。工程分東北、西北、西南三路。齊齊哈爾段金長城屬於東北路之一段,也是金修長城最早的一段。因其工程規模浩大且防御體系完備,被稱為『金長城』、『中國第二長城』。其對研究金代女真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其民族融合等問題有很高的史學價值。現如今保存下來的僅有550多公裡。

  金東北路界壕邊堡是金代界壕中最北的一路,也是最早修築的一路,其設施完善,修築質量最好,金界壕從始修到大定年間的大規模整修經歷了七十餘年。阿倫河古城在甘南縣北,周長1310米,該城發現的金代遺物較多,有布紋瓦、灰磚、黃綠釉缸片、手搖石磨及定瓷與仿定白瓷片。金代長城每隔100米有一座用於放哨和消滅死角的雉堞(又稱馬面),每10公裡左右有一座小型古城,每五六座小型古城設一座大型屯軍城,城牆均為夯築,就地取材,不環山繞險。整個長城的防御體系嚴密,長城防御方向有護壕、大小古城也為單線,雙線護壕所環繞,每隔百裡,設一處關隘,小古城與大型屯軍城之間設有烽燧,建築牢固,設施完備。防御體系嚴密,城堡相連,烽燧相應,營棚相望,森嚴壁壘。在我國歷史或軍事史上是一大創舉。雖經800多年的風蝕和種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但其基本形制清晰可辨,令人嘆為觀止。

  保護『金長城』迫在眉睫

  金東北路界壕邊堡遺址早在1981年就被甘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保護單位,在1986年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出臺了《金東北路界壕邊堡遺址保護維修規劃》。《規劃》公布了保護布告、通告、規定和特別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埋設了永久性保護標志、說明、界標。從上到下建立了保護網絡,完成了記錄檔案和藏品檔案建設,栽植三百多萬株防護林帶,對界壕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針對人為破壞嚴重的問題,有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定期巡視界壕,對亂埋亂葬的采取強制清墳的手段。

  據甘南縣文物管理所戴所長介紹,金界壕途經甘南的長度為150.86公裡,沿途有小古城16個,大古城2個,最能代表金界壕的歷史面貌。從考古的價值來講,可以說是整個金長城的縮影。因此有關部門在1999年提出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結合阿倫河的水庫綜合整治金界壕的計劃,希望建成一個集旅游觀光、生態游覽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今年3月份,為落實國家文物局編制大遺址保護規劃的要求,加快推進金長城遺址保護工作,省文化廳負責人及有關人員專程赴齊齊哈爾市等地進行調研,重點踏查了金長城遺址的部分段落與重要的古城和邊堡,並與齊齊哈爾市領導就文博工作和重點文物遺址保護問題交換了意見。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