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9日電 記者昨天從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人員培訓會議上獲悉,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面積普查工作即日起正式啟動,預計在年底前完成省級名錄的申報,2007年年底基本結束普查工作。黑龍江省將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確保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明明介紹,目前黑龍江省的民間藝人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民間藝人很多都面臨著絕技無法傳承的尷尬,許多少數民族說唱文化因為沒有文字記錄,傳授都靠老師的口傳心授,『人在藝在,人亡藝亡』。而一些少數民族的集中居住地,因為多年來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省文化廳今後將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多媒體等各種現代化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年事已高、具有特殊技藝的民間老藝人,可適當給予其經濟資助,改善生活條件,並抓緊培養傳承人。重點加強黑龍江省10個世居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的區域,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建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域、民族風情園區,讓藝人在原汁原味的環境下學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民眾中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在今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黑龍江省的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東北大鼓、東北二人轉、達斡爾族烏欽、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昆、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技藝、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9項文化遺產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