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5日電 今年9月,七臺河勃利縣勃利鎮全勝村郭老漢的孫子患急性闌尾炎穿孔,多虧了村裡修好了通往縣裡的高等級水泥公路,坐公交車不到半小時就把孩子送到縣醫院及時手術治療,孩子轉危為安。
如今,七臺河市的各鄉(鎮),全部建成了連接大通道的高等級公路,全市范圍內各鄉鎮的高標准客運場、站基礎設施建設,真正解決了農民出行難題。
『建國50多年了,過去道上全是「王八坑」。每到秋天收地,四輪車都不敢多裝,開不好就翻車。如今村上修上了水泥路,速度快、省車、省油,真是太方便了。』杏樹鄉農民劉志纔說。
距市區60公裡的宏衛鄉英山村,過去農民進城要走上一小天,買完東西還得在城裡住上一宿,第二天纔能坐車返鄉。如今這裡通上了快捷的公交車,農民早進城晚回鄉的願望實現了。
為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村通鄉、通村路網建設納入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日程。市政府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並在資金、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
資金上,市政府決定對市區所轄農村公路除國、省投資外,市財政承擔自籌資金的45%,區財政承擔自籌資金的45%,鄉村承擔自籌資金的10%(可投工投料)。勃利縣所轄的農村公路除國有投資外,市財政給予三年貸款貼息,縣財政每年撥出1000餘萬元用於農村路網建設。此外,各村屯還創造出『四個一點』辦法解決資金緊張問題。如永峰村今年建設3.3公裡通村公路,總投資為126萬元。為解決資金缺口,他們采取了計劃資金爭一點。其爭取到國、省及縣級補貼資金80餘萬元;包扶部門扶一點。包扶部門共出資13萬元,其中縣包扶單位交通局、教育局、衛生局、物價局出資10萬元,市包扶單位出資3萬元;村民集資捐一點。永峰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一事一議』,將機動地及果園對外承包,籌集資金30萬元,集中投入到村公路建設中;農民投工投勞頂一點。面對即將修到家門口的通村路,村民自發地出車工、出勞務,分擔培肩、邊溝等附屬工程,為建設新農村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政策上,市政府出臺了優惠政策,全力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其中包括免收工程建設的所有地方性收費項目;對有礙農村公路施工的電力、通信和光纜等,供電局、農電局、通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鐵通公司、廣播電視局等單位要在開工前自行無償遷移。供電部門還要無償保障臨時用電服務;凡屬農村公路建設車輛,除交通肇事外,公安交警、農機等部門一律不檢、不罰、不扣。
從2003年至2006年的四年間,七臺河市建成通鄉通村公路總裡程達333.3公裡,總投資額達19778萬元,到達全市17個鄉(鎮)的87個村莊,有19.3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佔全市農村人口五分之三。
路通了,道好了,圓了農民幾代人的夢。路坦了,車快了,一下子拉近了城鄉距離。
感受最深的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回家時第一感受是鄉路、村路筆直寬暢。以前從縣城回村得走上大半天,現在回家只需『一袋煙』功夫。
路修到哪裡,哪裡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通鄉、通村公路對舊路、舊城進行的改造,不僅拉動了小城鎮建設,還使公路兩側的房屋舊貌換新顏,增加了商業、服務網點,也使原來破舊的房屋增值。
農村公路建設帶動了水泥、中沙、砂礫、碎石等建材業、運輸業、餐飲等行業的加快發展,新增就業崗位5000多個,使農村剩餘勞力有效地就地轉移。
路好了,車快了,加速了城鄉之間的貿易往來,降低了運輸成本。據測算,僅全市農副產品運輸一項每年就可降低成本近千萬元,農副產品增值給農民增收2千餘萬元。
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為招商引資搭建了平臺。永恆礦業、魯龍焦化等一批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大項目紛紛落戶各區(縣)、鄉,有力地促進了農副產品加工、資源開發等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今天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
隨著農村公路的延伸,市交通部門對農村運輸基礎設施也進行了相應的配套建設。定點班車開進了村屯,長期以來困擾農民的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隨著鄉村公路的通暢,各鄉村依托路緣優勢,大搞路邊經濟。綠色水稻基地、萬壽菊藥材基地、瓜菜基地、養殖基地等新一輪農村產業調整中的優勢產業在鄉、村高等級公路邊迅速崛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格局在七臺河大地已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