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7日電 題:加快經濟發展共享改革成果--黑龍江省委關於貫徹中央《決定》的意見亮點解讀(一)
哈大齊工業走廊粗具雛型,正在成長為黑土地經濟的強勢增長點。王茂桓 攝
關鍵詞 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文件要點
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前提,解決我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首先要加快發展。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線傳真
『十五』期間,全省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和衷共濟圖振興,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前3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6%,是1992年實行季度GDP核算以來同期最高增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1%,為1995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尤其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喜人,全省糧食總產達378億公斤,再創歷史新高;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05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44.6%;糧牧『主輔換位』紮實推進,進入全國畜牧業大省行列;勞務經濟勢頭強勁,實現勞務收入129億元。工業調整改造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66.3億元,利稅1467.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3%和35.9%;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開局良好,東部煤電化基地順利啟動;六大產業基地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5%以上。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33.0%。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2005年又有92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重點企業剝離不良貸款308億元,省屬107所企辦中小學校移交工作基本結束,大中型企業的506個輔業單位與主體分離。農村稅費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昇,特別是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實現進出口總額9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9%。繼續保持全國對俄進出口第一大省地位。
觀點 開啟和諧社會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進入市場經濟時間較晚,經濟相對不發達,這是我省目前的省情,也是各種社會不和諧因素產生的根源之所在。只有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纔能確保和諧社會順利進行。否則,和諧便無從談起。
加快經濟發展,關鍵是要解決好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提高發展速度,以經濟增量的發展來化解存量問題。與南方發達省份相比,我省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要想盡快縮小差距,中途趕上,必須大步向前,超常規、跨越式前進;而另一方面,在追求快的同時,更要求質,也就是務求『理性的繁榮』。必須貫徹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解放思想,創新思路,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構建社會和諧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要注意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力爭做到統籌兼顧,努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6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達378億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北大倉』作用日益顯現。邱齊龍 攝
關鍵詞 現代農業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
文件要點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發展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地位。
加強小城鎮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一線傳真
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下,我省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其中,綜合機械化的程度已達76.5%,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四大糧食作物專用品種率達到85%,優質糧食種植面積1.35億畝,佔糧食面積的90%以上,農業標准化實施面積達1.27億畝,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就。糧食產量連年創高,今年高達378億公斤,商品率超過70%。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豐富優質糧食市場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後,我省將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民土地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重點抓好幾個方面工作:
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加大資金投入,通過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支持發展農機專業大戶,推進場縣共建,引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開發,提高農業產出水平和效益,實現農機化與規模化相互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全面推進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與縣市開展農業科技共建,提高各級農業高新技術和標准化示范園區的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堅持抓龍頭,在壯大龍頭企業群體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上實現新突破。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務,加快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盡快實現農產品生產大省向農產品加工大省的跨越。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全面落實農村職業教育規劃,力爭使農村新增從業人員都具有專業技能。同時,要堅持抓好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轉崗就業能力。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的反哺能力。繼續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引導和支持各地依托資源優勢,走農產品加工、資源開發、園區牽動、城市輻射、口岸拉動等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整合農墾和農村各類資源,不斷拓寬共建領域,提昇共建層次,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推進飲水安全、道路暢通、清潔能源、村莊整治、農村教育、農村醫保、社會保障和和諧村鎮等八大工程建設,力爭使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效。
觀點 驅動新農村建設快速向前的兩只輪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新農村建設是重點,也是難點。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緩慢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因此,必須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動我省盡快走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主要作法是,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農產品基地支橕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要把這麼多個『先進』與農業有機地聯結到一起,需要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的富農政策,將精力、資金、技術、政策向農村、農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促鄉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其次,要拓寬視野,創新思路,結合各地實際發展新型工業,重點加大城鄉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推動城鄉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優化昇級,依托城鎮發展多種產業,促進勞動力有序轉移、土地合理流轉;同時,加強對農民的素質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建立完備的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激發農村活力。
從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我們還有一段距離要走。《意見》中提出加快現代農業和推進農村工業化,方向對頭,方法得當,一定會前程似錦。
名詞解釋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技武裝農業和農民、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民素質的高科技農業,是包含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經營的農業,有著十分鮮明的機械化、標准化、規范化、產業化特征。
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借助資金、土地、人力等資本要素使機械化生產在農村生產中得到普遍實現,工業化操作勞動人口在農村人口中佔絕大比重,通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和發展資源型工業,農民最終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關鍵詞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文件要點
增加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投入,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支持社會保障事業的積極性,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支持和鼓勵社會慈善等救助活動,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核心提示
社會保障事業,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資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關系到改革成果是否能被全體人民所共同享有,更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持久繁榮與穩定。我省作為農業大省,有近1800萬人口在農村。而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並沒有覆蓋農村,絕大多數農民尚未享受到基本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福利。此次《意見》提出,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現階段農村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線傳真
11月6日,我省農村低保制度正式在全省范圍內鋪開,我省農村困難群眾從此可以享有和城市困難群眾一樣的基本生活保障。
作為社會管理中一項全新的工作,我省將采取試點先行、典型引路、逐步推開的辦法穩步推進。今年年初,省級財政安排了1.8億元的農村低保資金,主要用於對困難地區開展農村低保工作的補助,據統計,我省首批農村低保對象達到73萬人。
建立穩定的公共財政籌資渠道,是做好農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條件,我省在充分考慮各地財政狀況的基礎上,確定所需資金由省級財政支持78.4%,剩餘部分由各地落實。
為了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省政府已成立了農村低保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省農村低保的組織領導工作。我省各市地也將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了解農村低保制度落實的情況,研究決定機構設置、資金配套、工作經費的問題。
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今年,我省有3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額資助了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和特困戶家庭成員交納個人應負擔的參合資金,並在此基礎上實施二次救助,使特困群眾得到雙重醫療救助。下一步,我省將從兩方面來完善醫療救助制度。一是實行醫療救助三聯單制,包括申請材料,審核、審批手續,縣、鄉民政及鄉財政所各1份備案。並建立了救助對象健康檢查和定期走訪制度。二是形成省、縣、鄉、村農村醫療救助四級工作網絡。省級做到諮詢、救助、上訪、投訴一線通,只要撥打電話就會有人接通幫助你處理問題,簡化辦事環節,公開辦事程序,形成限時辦理制,為貧困群眾提供良好服務。縣、鄉、村做到及時受理申請、及時辦結審批手續並及時發放救助金。
五保供養對象一直是當前農村最困難的群體。我省全部免征農業稅後,農村五保對象供養問題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大事之一。按照國務院新修訂的《農村五保戶供養工作條例》的精神,我省重新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供養標准,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500元,分散供養標准由原來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2000元。
新實施的農村低保制度,將與正在實施的五保供養、災民救濟、醫療救助等項制度有效銜接,從而形成相對完備的農村救助網絡。
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讓全省農民的收入穩步增長。記者 陳寶林 攝
觀點 農村社保是維護農民利益的『穩壓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對廣大城市人口來說並非什麼新鮮事兒,然而,在其前面加上了『農村』兩個字,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農村社保工作事關全局。長期以來,由於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收入分配機制不合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社會資源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分配極不公平,農民看病、養老、上學等問題日益突出,就業問題、人口老齡化等一些新問題也同樣困擾農村的發展。而傳統的救濟模式作用又只能解一時之急,建立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制度,目的就是讓改革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民,實現全體人民富裕安康,保障他們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真切關懷,充滿了人性化色彩。
不過,社保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千差萬別,尤其是我省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地域廣闊,給開展社保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其次,農村社保工作底子薄,歷史欠賬多,不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是養老保險制度,在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農民認知度低,廣大基層乾部也缺乏工作經驗;此外,資金不足也困擾著農村社保體系建設。面對艱巨任務,我們必須克服畏難情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城鄉互動,區域互補,切實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