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年輕白領主流社交方式 都市新興『同事文化』
2006-11-19 10:02:5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雨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9日電 曾幾何時,有自詡為智者的人說過:不要試圖與單位裡的同事交朋友,因為同事之間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友誼。如今,這一論斷被新一代年輕白領成功顛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以同事為主要社交對象:上班時默契配合,其樂融融,下班後逛街、泡吧好不愜意,一種被形象地稱為『同事文化』的社會文化現象開始悄然出現,並逐漸成為年輕白領的一種主流社交方式。對此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但有一點已形成共識: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衝擊,中國慣有人際交往定式將由此改變。

  正方:

  合理減壓調劑情感

  『同事文化』事出有因

  『同事文化』的形成與目前職場普遍流行的團隊觀念密不可分,且多存在於媒體、IT行業、服務業等新經濟行業,其中私營企業中的『同事文化』又遠比黨政機關中更盛。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同一年齡段,有著相似的社會觀念的人群高度集中,共同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與日常生活相互影響。同時,由於這些行業要求從業人員知識更新更快、工作壓力更大、技術含量更高、協作能力更強,此時,再抱著老一代人『互相提防』的心態去工作,將難勝其任,因此,日常工作中志同道合的同事很容易就發展為業餘時間共同消遣的朋友。而另一個『同事文化』盛行的原因恐怕是目前各行各業工作壓力普遍增大,不同工作單位的人作息時間很難重合,熬過艱苦的工作,利用寶貴的業餘時間與同事共同消遣一番,不僅能增進友誼更能減壓。久而久之,從前以同學為主的朋友圈慢慢被以同事為主的朋友圈取代,這也是目前都市白領們普遍需要的感情調劑。

  反方:

  把握距離張弛有度

  工作友誼嚴格區分

  『不要試圖與同事建立友誼,你與同事之間只能產生默契。』在某機關工作的公務員劉克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同事文化』持鮮明的反對觀點。這種觀點,在35歲以上的機關乾部中非常普遍。

  劉克鑫認為,『同事文化』根基不穩原因有三:其一,同事畢竟是共同做事,同一屋檐下,低頭不見抬頭見,難免有利益衝突;其二,如果與同事交往過密,難免口無遮攔,若被有心的同事利用去,不但友誼別談,自己的飯碗也要掂量掂量了;其三,同事之間畢竟是因工作而結成的關系,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只談友誼,就大錯特錯了。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關系,要讓友誼在工作中慢慢成長。

  學者:

  『同事文化』流行是人際交往弱化的表現

  對大行其道的『同事文化』,社會學家所持的觀點相對保守。社會學家董楊認為,年輕白領中流行的『同事文化』是目前社會人際交往弱化的一種表現。他說,同事間之所以能夠形成親密的社交圈,是因為除親人、同學之外,同事是人們最經常接觸到的人群。與其交往,彼此了解,安全放心,還有利於工作配合,何樂不為。殊不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都市人的『功利心態』以及社交圈正在不斷縮小的社會現狀。現在各行各業的人士都講究圈內交往,演藝界人士有『娛樂圈』,IT精英有『IT圈』,海外學子歸來還有個『留學生圈』。一時間,『圈』在社會上泛濫起來,各圈之間壁壘森嚴,彼此互不往來。『同事文化』現象的產生也是『圈』的一種體現形式,反映出社會人際交往范圍逐漸縮小、程度逐漸弱化的趨勢。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