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年初以來,我們把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立足高標准,全力抓推進,使貧困村發生了深刻變化,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大力度,把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定位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1、立足實際,全力解決規劃難問題。深入鄉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摸清村情戶情,確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從交通、建設、水務、通信、廣電等單位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規劃小組,深入各鄉鎮逐村逐戶進行實地踏查。根據基礎條件、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差異,把各村分別確定為三個層次,分類研究制定規劃,確定了不同的建設重點和發展目標,確保規劃既有科學性,又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2、整合資金,全力解決資金籌措難問題。堅持多元投入、強力整合、高效使用,有效破解資金短缺的瓶頸制約。一是精打細算,科學使用上級扶貧資金。在基礎建設項目上,實行項目招標制或邀標制,對建設工程進行發包,節省資金;在資金的管理上,確保扶貧開發資金專款專用、足額投入;二是加大力度,提高財政投入水平。嚴格控制其他開支,全力保證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三是真幫實扶,積極爭取部門資金。全縣成立包扶工作小組,協調市、縣單位投入資金,重點進行包扶;四是打捆使用,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率,整合部門項目資金向試點村重點投入。
3、廣泛發動,全力解決群眾組織難問題。充分尊重群眾意願,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帶動、民主議定等方式,使群眾切實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為他們帶來的益處,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使新農村建設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在班子戰斗力比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村立標打樣,讓群眾從身邊的實際變化中受到觸動,增強了參與建設的自覺性。
4、優選項目,全力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當前,種好地、養好畜、轉移勞動力仍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三駕馬車。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種植業、規模畜牧業和效益勞務業,促進農民多元增收。
強化保障,把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力定位在建立長效機制上
1、實施產業化戰略,建立農民長效增收機制。一方面,延伸糖鵝薯豆瓷乳六個生產鏈條,著力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生產持續發展,保證農民穩定增收。另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建設原料生產基地,結牢利益紐帶,形成種養加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生產格局。
2、強化責任監督,建立長效推進機制。成立以縣黨政主要領導直接掛帥的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隨機抽查制度、聯合督辦制度;實行縣級領導包規劃制定、包資金落實、包項目建設、包工作協調、包長效管理、保脫貧增收的『五包一保』責任制度。從縣直部門、鄉鎮及包扶單位選派優秀乾部駐村幫建,從各鄉鎮選派後備乾部到實施村任支部副書記,專職抓推進;把幫建成效與乾部晉級、評模、使用相掛鉤,與單位的年末獎勵工資掛鉤,與中省直單位的文明單位評選和『雙評』相結合,調動幫建積極性。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制定了道路建設技術規程;成立縣新農村建設質量巡回檢查組,對建設工程進行全程質量監督,切實保證工程質量。
3、發揮主體作用,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在公益設施管護上,把道路清掃和維護、環境衛生管護等納入村規民約之中,明確對破壞公物行為和髒亂差現象進行處罰;建立管護制度,發揮『五老』作用,全天候管護環境衛生;在各村逐步建立治安崗亭,維護農村治安秩序。在生產生活設施管護上,對於新建的奶站、衛生所等設施設備,實行差異化管理,做到每一項都有具體責任主體、有嚴格管理制度、有科學使用辦法。
4、培養優秀帶頭人和新型農民,建立長效保障機制。以村級班子建設為重點,把公道正派、致富門路寬、群眾威信高的農民選進『兩委』班子;在村級黨員和乾部中實行星級化管理,增強基層黨員乾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強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生產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提昇農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