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濃墨重彩繪新村
2006-11-22 10:35: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忠 於忠斌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2日電 走近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新村,眼前一亮:一波波發展熱潮動力十足,一股股文明新風撲面勁吹,一幅幅富裕、秀美、和諧的新農村畫卷流光溢彩。

  好日子天天『躥高兒』

  『建設新農村,說到根兒上得讓農民的腰包鼓了!』當了6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周慶堂一語道出心聲。老周有個綽號叫『周小鬼』,因為他『鬼點子』多,琢磨出來的『道道兒』讓村民個個富得『流油』。『全村耕地2.3萬畝,林地1.5萬畝,其中花生、中藥材、無籽西瓜等特色品業就有近萬畝,奶牛存欄800頭,捨飼綿羊8000只,放養大鵝3萬多只。反正是啥掙錢多就種啥,啥來錢快就養啥!』周慶堂不無自豪地說。

  『現在的農民掙起票子來誰也不服誰。六屯劉賀家裡有100來畝地,利用村裡農機合作社機械化作業,苞米連種帶收一點都不費勁兒。他還養了兩臺貨車搞運輸,就憑這一年對付5萬元壓根兒打不住。三屯的范恆忠養了80多頭牛,年賺個七八萬元那是小菜一碟!這麼說吧,村裡老百姓哪家年收入要是低於兩萬元就算是「困難戶」了!』

  全村624戶、1824口人,去年人均收入5850元,今年能達到6500元。周慶堂說,這賬都是『抻悠』著算的。

  好村官當咱『主心骨』

  『屯屯通磚路,有路就有樹。去年還建了休閑廣場,農民有遛彎的地界了。』可錢從哪兒來?農民積極性從哪兒來?記者在周慶堂那裡找到了答案:2005年,村集體固定資產1021萬元,現金存款230萬元,村集體實力的壯大,提供了必要資金。

  『腦筋活一點、做事細一點、行動快一點、嘴巴甜一點……』從周慶堂實實在在的話語中,一點一滴滲透著村兩委班子對村民純朴的承諾。在寬敞明亮的村委會,管理公告牌佔據了整個牆壁,上面有序地羅列人事任免方案、領導職責、村委會收入支出,賬目細微到了村委會紙筆花費,而且村委會每個決議都需經村民大會審議、村民代表表決通過,村民來到這裡,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好事要辦實,實事要辦好。』這是新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點擊率』頗高的一句話。他們因村而宜,全民行動,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心工程應時上馬:4個自然屯全部鋪築了紅磚路,自來水均免費飲用,有線電視、電話普及率90%以上,無線廣播屯屯通,落實150個沼氣池,小學生學雜費全部由村裡支付,兩臺中客免費接送學生上學。這一筆筆不小的開支分毫不差地花在了老百姓身上,村官樹立起了威信。村民都驕傲地說,親戚朋友來咱家串門,特有面子!

  好生活高奏『農家樂』

  在村委會大院東側,有座最『豪華』的建築叫新村農民服務中心,即投資150多萬元建設的『六室一所』功能區,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集展覽室、廣播室、活動室、培訓室、洗浴室、計生服務室、衛生所於一體,農民真正實現了『活動有了場,學習有了房』。每天都有不少村民來溜達和健身,打籃球、打臺球,還能看書上網……『天天都熱鬧得像過年!』周慶堂如是說。

  為了豐富農民的活動內容,新村相繼建立了秧歌、棋牌、籃球、羽毛球等協會,會員達到200多人。『十星級文明戶評比』、『農民文化大院』、『美在農家』等特色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被評上的『十星級文明戶』還可享受到商行優惠貸款政策。村裡還在各屯設立了圖書室,建立了『文化讀書日』、『鄰裡友好節』等活動日,創建了農民自己的『節日』。各協會會員為自己的節日編歌、載舞,自娛自樂。周慶堂說:月月有活動,季季有安排,常年不斷線,讓農民真正當上『文化』的主人。一言以蔽之———其樂陶陶!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