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精彩圖片
搜 索
商業大學千餘學子持續六年愛心接力
2006-11-29 10:36:3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湯文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愛心社成員在輔導低保戶子女。 記者 楊銳 攝

  東北網11月29日電 11月12日,哈爾濱道裡民橋社區舉行了一場別致的『開學典禮』:由哈爾濱商業大學愛心社30名學生任教,於去年組建的專門為低保戶、農民工子女免費家教的學校,經過一年多『試運行』有了正式校名———『馨橋周末學校』。看著孩子、家長的張張笑臉,『愛心社』的學子們心裡暖融融的。

  哈商大南校區有21個學生社團,其中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愛心社。6年間,一批批老生畢業,一批批新生入學,愛心社服務同學、幫老助殘、扶貧濟困的傳統一屆屆傳遞。先後有千餘名學生參加的愛心社,在校內外做好事3000多件,成為省城大學生社團的『名牌』。

  助殘幫困、掛天氣預報、設打氣筒———一樁樁小事實事,讓愛心社充滿『家』的氛圍

  愛心社成立至今,逐漸形成了這樣的理念: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愛心社充滿『家』的氛圍,少說空話,多做好事實事,為他人送去溫暖、播撒愛心,讓社員在奉獻中感悟人生真諦。

  於是,發現同學們獲知天氣預報的渠道不暢,愛心社就在南校區4棟宿捨樓的入口處,懸掛了醒目的公示板,每天晚間准時發布天氣預報;看到大家給車胎打氣不方便,他們便在每個自行車棚都備了一個打氣筒;看到有些新生費時費力聯系家教,他們成立了家教免費中介,義務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在水危機時為市民送水的隊伍中,在與『雷鋒車隊』攜手幫殘助殘的人群中,在防洪紀念塔前義務獻血者行列中,人們都能看到愛心社同學的身影。不分春夏秋冬,無論校園內外,愛心社成員盡其所能發光、發熱,為他人帶來溫暖、幸福。

  今年秋季開學初,家住大慶市農村的物流學院大四學生王麗,母親患腦瘤住院,治病已求借無門。得知情況,王麗寢室同學、愛心社成員都捐了款,但也只有5000多元,杯水車薪。為幫助王麗解燃眉之急,9月中旬的兩個周末,愛心社貼海報、撒傳單,在南、北校區設了6個捐款點,為王麗募集捐款25000元。捐款送到醫院,王麗母親在來電中泣不成聲。

  受助於愛心社,再入社獻愛心———愛的傳遞與循環,讓愛心社有了生生不息的強大力量

  今年9月7日,愛心社社長李忠良將新生展菊霞從車站接到商大報到處,又去照應其他新生。一小時後,他發現展菊霞站在操場邊抹眼淚,詢問得知,她家的匯款沒到,口袋裡只剩50元錢,連買臉盆、洗漱用具的錢都不夠。李忠良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元錢,聞訊趕來的愛心社社員關鍵、羅華也拿出300元,為展菊霞買來生活用品、飯卡,後來還幫她辦了助學貸款。開學半個月後,展菊霞主動要求加入愛心社,為貧困家庭孩子義務當家教。

  在哈商大,像展菊霞這樣曾得到愛心社幫助,再入社獻愛心的同學比比皆是。每當新生入學、愛心社『納新』之際,入社者總是爭先恐後。用愛心回報愛心,讓愛心社有了生生不息的強大力量。

  退休工人、學校教工、外國留學生———『特殊社員』的加入,讓愛心社有了特別的影響力

  翻看愛心社社員登記表,54歲的崔雲普、48歲的楊克勤、俄羅斯留學生高山、韓國留學生鄭皙熙等人引人注目。這些『特殊社員』的加入,加重了愛心社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增強了愛心社的影響力。

  崔雲普是一名因工傷在家休養的普通工人,10年來一直租住南校區家屬樓。1998年3月,愛心社的幾位同學了解到,老崔夫妻患有嚴重的脊椎疾病,乾不了家務活,同學們自此包下了崔家的活計。平時買米買菜、搞衛生、洗洗涮涮,秋季儲藏秋菜,就連單位分東西、填表格,都由愛心社社員代勞。一茬茬社員畢業走了,新社員又來了,『承包』崔家家務的傳統始終沒丟。今年初,崔雲普堅決要求加入愛心社。為貧困學生捐款,向災區捐衣捐被,老崔事事搶在前頭。

  48歲的楊克勤今年初從機關『內退』,受聘在商大南校區擔任學生宿捨管理員。看著同自己兒子一般大的愛心社同學忙忙碌碌做好事,她打心眼裡高興。楊克勤對記者表示:『愛心社的這些孩子,有著奔放、熱情、樂於助人的共性。世界在這些孩子眼裡那麼美好,人間充滿真情。他們的純真,讓人感動。』愛護社員們的這份純真,讓他們珍存這種積極的人生觀,是楊克勤加入愛心社的初衷。她的舉動令愛心社的同學深受鼓舞,同學們背地裡親切稱她為『教導員媽媽』。

  隨著愛心社影響力增強,一些外國留學生也加入到愛心社。俄國留學生高山主動『承包』了中國同學的俄語『陪練』;韓國留學生鄭皙熙經常與同學到老年公寓搞衛生,陪老人聊天。

  奉獻愛心,收獲『成熟』,磨礪人生———愛心社成員在付出中獲得人生境界的昇華,受用終生

  在這個學生自發組織、自願參加的社團中,許多成員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更多地懂得了生活的豐富內涵,豐富了人生閱歷,提高了認知能力、與人交往能力,人生觀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甚至影響一生。

  說起這些,剛剛當選愛心社『辦公室主任』的物流學院大二女生孟秋媛感觸頗深。孟秋媛是家中的獨生女,從記事兒起就衣食不愁,甚至連洗襪子母親都不讓她伸手。2005年秋剛入學時,她加入了『散打協會』,試圖以苦練散打改掉自身的種種壞毛病。經兩個月實踐,目的沒達到。去年11月,孟秋媛轉而加入愛心社,慰問老人、幫助殘疾人、免費家教,每項活動她都搶著參加,同學們都說她像變了一個人。今年9月愛心社改選時,孟秋媛的演講獲得社員認可,順利當選『辦公室主任』。

  循著愛心社提供的線索,記者采訪部分已畢業離校的原愛心社成員,發現他們在步入社會後仍保持關心他人、善於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品質,並在單位裡熱心組織、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顯示了成熟、穩健、富有愛心的良好素質。在哈爾濱市一家大型物流企業工作的原愛心社成員孫鵬告訴記者:『愛心社的經歷使我體會到,愛人之心越真摯,自己的心態就越平和,也能更清醒地認識自我。這個收獲讓我在參加工作後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獲得了同事稱贊。』曾擔任愛心社社長的崔瑩慧,只要商大學弟、學妹們開展捐款、資助等活動,她總是熱心參與。崔瑩慧說:『愛心社給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將受用終生。』

  采訪中,主管學工工作的哈商大紀委書記黃潔教授表示,多年來,愛心社在提昇學生甘於奉獻、服務社會的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載體,因而被評為哈商大『金牌社團』。

  一個美麗的縮影

  本報評論員於天夫

  千餘學子持續接力,堅持6年奉獻愛心,並以其感召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傳遞愛心,溫暖他人———哈爾濱商業大學愛心社以其強大的影響力,讓我們看到了和諧人際關系的美麗縮影。

  這群物質上絕不富有的大學生,以其純真的熱心和激揚的熱情,盡其所能和所長,從事著他們的愛心事業:在車棚設打氣筒、輔導貧困生、義務獻血、幫殘助殘……以看似瑣碎的小事,在校園內外營造著一種『家』氛圍。其實,和諧人際關系需要制度、規則的架構,需要感天動地義舉的激發,更需要日常瑣事的填充。一個真心的微笑、一只溫暖的援手、一次力所能及的捐助,恰恰是和諧人際關系的常態『符號』。

  就愛的施予者和接受者而言,愛的價值在於匯聚眾人之薄力解一時之危困;就一個群體乃至社會而言,愛的價值更在於因感恩而回報、因回報而傳遞、因傳遞而形成對群體乃至社會行為的教化和影響。在商大愛心社,30%的成員是曾受助於社會的貧困生,更有一部分因直接受助於愛心社而加入其中。實現愛的傳遞和循環,正是商大愛心社的社會價值所在。而一些社會人員的加入,更讓我們看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諧人際關系的美麗縮影。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