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與饒河縣西林子鄉蘭橋村結為幫建對子。
楊軍 黑龍江日報記者 吳岳福 攝
東北網12月4日電 11月29日,肇源縣和平鄉華原村農民劉炳祥格外高興。他在搬進新居一個多月後,又領到了省勞動保障廳捐贈的3套棉被。劉炳祥一家一間土房住了50年,由於兩口子重病纏身,孩子又小,經濟收入有限,年久失修的房子是一家人的心病。省勞動保障廳幫建華原村新農村建設後,為劉炳祥等29戶家庭生活極其困難、住房破損嚴重的村民新建了住房。在了解到有部分村民生活艱難無法越冬的情況後,省勞動保障廳乾部職工又捐款購買了200套棉被以解其燃眉之急。
『旱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這是流行在肇源縣和平鄉華原村老百姓口中的一句順口溜。由於這個村不良的土地狀況,導致村裡種啥啥不收,老百姓的收入更是十裡八鄉中出了名的最低。從今年初,省勞動保障廳對這個村進行定點幫扶後,華原村徹底變了樣兒。
剛一進華原村,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水渠就進入了記者的視線。雖然由於氣候的原因,水渠中已經沒有了水,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的位置,這裡的村民們都管這條渠叫『幸福渠』。
在幫建工作中,省勞動保障廳對困擾華原村多年的水利排灌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詳細論證和調研,圍繞該村四周修建了一條長15公裡、寬20米、深2米的水渠,北與安肇新河連通,南與松花江肇源中心灌區的東支四乾線貫通,並在其周邊打10眼補水抗旱井,解決了該村耕地旱能灌、澇能排的問題。
村民孫秀季家是村裡出了名的困難戶,可就是今年這一年,磚房蓋起來了。她說,要不是老公在村勞動技能培訓中心學了焊接手藝出去打工,再過5年她也住不上磚房。她愛人在村上學了技術出去後,一個月就掙一千多。
今年初,省勞動保障廳采取『校帶村』的形式,指導當地縣勞動技校派駐專業人員對當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並投資10萬元購進投影儀、電腦等設備,建起農村技能培訓中心,首期培訓的50名焊接班學員已經全部在哈爾濱、大慶等地就業。
鏈接
面對『百鄉千村』的新農村試點任務,省委、省政府決策,中省直單位、省級農村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和以工代賑支持各市、縣相關單位及部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個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投向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已達86.3億多元,其中省級財政安排資金46.9億元,各市(地)、縣(市)落實資金39億元,中省直單位落實幫建資金4080萬元。隨著資金陸續到位,啟動實施了一大批新農村建設項目,一個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局面正在形成。截至7月末,全省通村公路完成路基工程量7915公裡,完成路面工程量2847公裡。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試點村有354個村完成了水源工程建設,230個村完成了管網改造和新建,160個村完成了水處理工程建設。與此同時,農村能源、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鄉鎮衛生院建設、文化站建設等工作也正在積極進行中。現已建成戶用沼氣池2530個,建成小型沼氣工程12項,推廣太陽房4萬平方米、燃池8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