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建立維權長效機制保障農民工權益
2006-12-04 11:10:2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今年大慶市大同區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頭10個月實現勞務輸出1.8萬人,創收6300萬元。

  黑龍江日報記者 邵國良 攝

  東北網12月4日電 題:聚焦『農民工權益保障』

  鏡頭一農民工領到欠薪保障金

  11月30日一大早,青岡縣農民工許文從省勞動保障監察局領到了被拖欠的8400元工資。去年11月,許文在一家建築公司做油工以來,公司每月只付給他一百元左右的生活費。今年11月15日,許文與其他同樣被拖欠工資的31位農民工來到省勞動保障監察局投訴,經過立案調查,省勞動保障監察局啟用了欠薪企業交納的農民工工資保障金。農民工許文興奮地說:『我們可以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有了這個保障金,以後我們乾活再也不用擔心了。』

  鏡頭二被征地農民失地不失保障

  近幾年,黑龍江省征地現象加快,共涉及20多萬農民,九成以上為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民,多數采取了農轉非的辦法,就地安置招工,並被納入到城鎮保障范圍;仍保留農業戶籍的,由農保管理機構解決其社會保障問題。在省勞動保障廳指導下,新征地較為集中的哈爾濱松北新區專門制定了《征用土地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辦法》。辦法規定,農轉非人員按上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0%%作為繳費基數,繳費比例為19%,一次性繳納15年的養老保險費,其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最低標准為400元。

  對策建議

  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農民工素質普遍偏低,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需要加強。進一步落實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內容,把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農村教育體系,努力使農民工盡快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建立維權長效機制

  完善落實有關制度,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全面推行勞動保障誠信制度,形成用人單位勞動保障管理新機制。強化普法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工依法維權意識。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工資保障金的征繳力度,建立健全工資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問題。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督促務工農民集中的建築等行業簽訂勞動合同,規范勞動合同內容,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執法綠色通道,對涉及進城務工農民的勞動保障違法案件,接到舉報投訴後,立即進入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和仲裁程序,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

  推進工傷、醫療養老保障

  農民工參保覆蓋率較低。主要表現在礦山采掘業、建築施工企業不為農民工辦理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企業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後的退保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僅佔省內農民工總數的6.8%和2.6%。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障政策,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將煤礦、建築等高風險企業農民工基本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建立相應的疾病醫療保障機制。以農民工就業集中的建築、加工、餐飲等行業為重點,將農民工納入醫療保險,對季節性農民工配合衛生部門納入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民工的疾病風險,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懮。按照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與現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原則,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

  鏈接

  黑龍江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大農民工工作力度。省政府建立了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在勞動保障廳設立了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農民工工作的協調、督促檢查及其他日常工作。

  加大農民工工資保障金的征繳力度,依法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加大了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肅查處拒不繳納保障金的建設單位,除依法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外,通過新聞媒體上黑名單予以曝光,對在建工程報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停工、吊銷施工許可證直至清出建築市場。截至目前,全省已經收取農民工工資保障金4億元。同時,通過勞動保障監察等手段,為農民工討回拖欠工資1600餘萬元。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大。通過明確培訓重點、創新培訓模式、加強培訓基地管理以及強化培訓資金使用的監督等,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培訓28.54萬人,其中技能培訓8.52萬人,引導性培訓20.02萬人。

  農民工社會保險工作穩步推進。加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工作力度。為維護農民工權益,對農民工參保、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支付等方面開闢了綠色通道,方便了農民工參保和領取待遇。截至9月底,全省共有6.5萬名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積極開展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專項擴面行動。截至6月底,全省共有12.9萬名農民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