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5日電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就是讓農民攜手奔小康。』依蘭縣科協副主席齊鐵英這一說法,在養雞戶楊友庫家得到了驗證。11月29日,記者來到楊友庫家,500平方米的雞捨裡養了6000只雞,團山子鄉馬場村的崔雪峰正在往外運雞蛋,他一年從這銷售雞蛋兩萬多斤,養雞與銷售的人都獲得了豐厚的收入。
依蘭縣家禽養殖協會共有82名會員,養蛋雞30萬只、肉雞40萬只,雞蛋遠銷到哈市與佳木斯。老楊說,如果沒有協會請專家講課和聯合起來搞銷售,養雞戶發展不會這麼順利。老楊的這番話,是依蘭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會員的普遍反映。
降低門檻建協會
自2002年開始,依蘭縣科協在鄉鎮建立了科協,並扶持各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形成縣、鄉、村、屯的四級科普網絡。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對農村技術協會給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春,當嚴重的春旱給縣葒菇協會造成苗枯,面臨毀苗補種的時候,依蘭縣領導親自為協會解決了5萬元的貸款,解決了葒菇補種的難題,為協會減少經濟損失近60萬元,使這個全縣唯一的首家葒菇種植基地仍然保持著生機。2006年,縣家禽養殖協會、玉米協會出現了資金短缺的困難,縣領導又積極為他們爭取貸款110多萬元,解決了協會在生產中的困難。由於依蘭縣的農村技術協會正處於發展階段,很多東西尚需規范,在注冊登記、生產、經營、交流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縣農委、民政局、工商局、物價局等相關部門都積極主動配合,支持協會的發展。縣民政局等登記部門積極協調,解決了以往辦會注冊難的問題,把過去需花費3000多元的手續費降到了600元,降低了入會的門檻,調動了辦會的積極性。
加強管理求壯大
依蘭縣委、縣政府對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制定了規章制度,規范其行為,加強領導和管理,使廣大會員從動員加入組織到自願加入組織,從松散型到緊密型的過渡,更好地發揮了協會組織在經濟建設和科普宣傳中的作用。協會吸收有組織領導能力的種田大戶、養殖大戶做協會組織的法人。在縣級農技協組織中配備兩名以上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在村屯級的農技協組織中配備兩名以上具有中級職稱的科技人員或農業推廣服務站的技術員,協會中做到有村乾部任職。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農技協中的領導作用。參照外省支部加協會的經驗,把隸屬縣科協直接領導的縣級農技協按黨章的要求成立黨支部,隸屬於鄉鎮科協領導的鄉鎮級農村技術協會,視情況分別設黨支部和黨小組。同時,加強農技協的股份制管理水平,積極引導農技協走股份制管理的道路,形成會員、協會、企業一體化,從而推進了農技協產業化的進程。
2005年,迎蘭鄉通過招商引資建立了大鵝孵化、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為做好鵝經濟,迎蘭鄉專門成立了養鵝協會,協會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團山子鄉SB大豆適用技術種植協會也采取了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葒菇種植協會目前已成立了合作社組織,在管理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強化服務見成效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村產業化調整中、在科技推廣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迎蘭鄉水稻協會會長楊延秀在使用優質水稻肥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地試驗一年,結果水稻高產,米質達到國家綠色食品要求。第二年,他推廣的優質肥在全縣復混肥中銷量第一,協會純收入10萬多元。團山子鄉SB大豆適用技術種植協會,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種植大豆,並在會員中推廣,使用此技術增產20%%。在科普宣傳中,利用科普之冬和流動課堂,及時地為基層科協、協會發放文件、影碟,安排宣傳、交流的時間和內容。縣家禽養殖協會、江灣玉米協會、依蘭縣大豆協會還根據不同季節的需要,適時的組織會員進行培訓,並請專家授課。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全縣農技協每年都針對不同的特點搞交流活動達300多次。他們還積極與『三大』(大企業、大院校、大科研所)取得聯系,使他們的成果和產品及時與協會對接。四年中,依蘭縣農技協共為『三大』推廣農用產品28種,推廣農村實用技術30多項,為會員代銷代購農資、農副產品。依蘭縣大豆協會、家禽養殖協會等協會都與企業簽署定單,企業在產前投資、產中服務、產後回收,每斤水稻高出市場價0.05元,玉米籽高出市場價0.07元。協會在扶貧助困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縣家禽養殖協會以平價和賒銷的辦法向貧困會員供應飼料,並解決了大學生就學無學費的困難;江灣玉米協會為會員賒銷農業生產資料40多萬元;巴蘭河水稻協會對孤寡老人、五保戶會員實行特殊價服務,並在生產和銷售上實行優先。
目前,依蘭縣擁有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協會126個,會員總人數達4000多人,協會涉及到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多種領域,一條公司加協會加基地的協會經濟大發展道路正在農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