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5日電 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小病不出社區、不出鄉鎮是一個有效的辦法。那麼我省在國家提出小病不出社區的構想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的如何?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以點帶面來拉動
據了解,哈爾濱市目前有118個衛生服務站。但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衛生服務站都以靜點為主。但在哈醫大四院負責的松花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該中心開設了口腔科,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據了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口腔科是我省其他社區都沒有涉及的診療項目。哈醫大四院社會醫學科主任韓繼武說,口腔衛生問題不論老人還是孩子都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我們利用哈醫大四院的優勢,把醫院的部分醫生調到社區工作。醫生的一切待遇都和院部醫生的待遇一樣。自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口腔科室後,來社區服務站看病的人數大幅提昇,並且也帶動了其他科室的人數。這種以點帶面的模式是有效的。
價格下調是根本
『社區衛生所的治療水平沒有大醫院好,藥價和大醫院的價格幾乎一樣,所以我寧可選擇到擁擠的大醫院看病。』市民李大娘道出了不在社區衛生所看病的原因。『把藥價下調到老百姓能夠承受的尺度是促使老百姓有小病首先想到社區的主要問題。』韓繼武如是說。『我們醫院與醫藥公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營合作,降低社區用藥價格,最多可降幅50%—70%,只有藥品價格下降了,老百姓看到了社區服務中心與大醫院的差別,纔能慢慢地扭轉無論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的想法。
針對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纔短缺的現狀,韓主任認為,可以借助大醫院醫生力量、鼓勵中級職稱以上的離退休醫務工作者向社區轉化。
大醫院帶動發展
12月2日,對於56歲的王大娘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的義診專家為她免費進行了膀胱癌手術治療,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更挽救了一家人的希望。56歲的王大娘是五常市人,去年年末因膀胱癌做了手術,然而術後11個月腫瘤復發,丈夫帶著幾千塊錢來到了哈爾濱,一萬元的手術費像個天文數字重重的壓在一家人的心頭。偶然的一個機會王大娘的丈夫得知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的義診隊伍來到了五常市中醫醫院,經過相關的檢查後,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專家趙丕顯等人立即為其做了手術。
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秀玉,作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曾經在國內首先提出建設『平民醫院』的觀念。『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應該盡快建設一批福利性質的「平民醫院」,以低廉的價格,為貧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政府對醫院實行有效的補貼,然後用政策價格杠杆讓患者選擇治療的醫院。』
亟待提高診療水平
面對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相對較低,醫療資源過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的現狀,徐院長認為。看病貴,看病難。其一,體現在得了病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診治;其二,體現在診療費用過高。疾病治療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唯有發現得早、確診得好,纔有可能以最小的代價治愈疾病,但是很多疾病都是由於群眾防病意識不強,基層醫療單位診療水平不高,在首診時沒有早期發現,導致病情遷延、惡化,因此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省內大多數群眾來說,能夠享受到大城市大醫院醫療服務的畢竟不多,如何在基層解決他們的求醫問藥的問題成為解決看病難的關鍵,但是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實力都不高,基層醫療單位診療水平提高是關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