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後道外區新建的小區。高明 攝
東北網12月13日電 錯落有致的樓房、興盛整潔的商鋪、平坦光潔的路面、休閑愜意的廣場,以及一張張洋溢著喜氣的臉,真使人難以相信,這曾經是哈爾濱市道外區一片破敗陳舊、飄然欲墜的危房棚戶區,數千戶居民曾在這裡度過了他們苦不堪言的十幾載乃至數十載的光陰。
『要是沒有政府對危棚房的改造,我這個老頭子可能一輩子就得住在那間小破房裡了』,剛剛組織參加完社區合唱隊的70歲的佟旭光老人,拎著二胡精神矍鑠地領著我們走向他的家——道外太古新天地207棟六單元302。樓道裡掛滿了佟旭光老人寫的書法作品,老人說,有了像樣的生活,就有興致重拾過去的愛好了。
走進房間,一股熱氣撲面而來。這是一間不大但很規整溫馨的房子,30多平方米,兩屋一廚。佟旭光和老伴住一間,女兒住一間。地上鋪著地板,櫥櫃、壁櫃是進戶時新打的,電視、洗衣機、冰箱三大件也都是新添置的,老人說,進戶時連裝修帶買東西花了3萬多元錢呢,可謂傾其所有了。恰巧,佟旭光的老伴也遛狗回來了。搬進新家的她喜上眉梢,忙不迭地說:『現在可真是好了,安了浴霸和熱水器,在家都可以洗澡了;洗東西隨時都能用上熱水;老頭子也有心情唱唱歌、拉拉二胡、寫寫書法、侍弄花草了。』
老兩口一臉的興奮和喜氣,誰又能想到在2003年這片危房棚戶區改造之前,兩位老人住在太古街501號大院的一間13平方米的小土房裡,一住就是20年。那時的501號大院住著30多戶人,房子多是簡易的土木、磚木結構,十分破舊,大多十幾或二十幾平方米,有的幾輩人或者兄弟幾家同住在一起。房子裡沒有燃氣、沒有上下水,更談不上集中供熱。大院的人家共用一個旱廁、一個下水道,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由於管線老化而經常斷水,粉塵污染嚴重。每逢下雨,雨水倒灌,居住條件簡直不堪回首。
佟旭光老人道:『更讓人擔心的是火災隱患。』那時老化的電線拉得到處都是,再加上生活用煤,火災隱患讓他們時時揪著心。雖然很是小心了,但就在動遷前的一年,大院裡還是發生了火災,由此一連串燒了七八家,很是淒慘。
2003年,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對道外南五道街——南七道街、太古街——南巡街——豐潤街——靖宇街圍合的12萬平方米的危房棚戶區(改造後命名為太古新天地)進行改造,消息傳來,該棚戶區5000多戶居民高興得奔走相告。包括佟旭光老人一家在內的2000多戶居民立即決定回遷購房。政府也對這些居民給予了優惠的購房政策,使這些居民沒有因為房價問題而住不起新房。
近日,更讓小區居民高興的是,不久小區內將配上健身器材。不止居住條件改善了,休閑娛樂設施將日益齊全,小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將更豐富了。
背景鏈接
按照《哈爾濱市危房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的部署和安排,近三年來,哈爾濱市危棚房改造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共拆遷改造危棚房400餘萬平方米、9萬餘戶。其中2003年完成拆遷改造179萬平方米,2004年完成拆遷改造120萬平方米,2005年完成拆遷改造80萬平方米,今年完成拆遷改造50萬平方米。在危房改造區域新建住宅488萬平方米,新建10萬平方米以上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大型住宅小區13個,使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另外,根據哈爾濱2006~2010年城市建設規劃,哈市未來五年內規劃危棚房改造重點為道外、道裡、香坊區,將注重改善居住環境,綠地率不低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