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電 2003年8月1日,國務院正式實施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以及民政部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被救助對象主要是城市裡的流浪者和乞討者。但是,記者從民政部門獲悉,來接受救助的並非單純的『三無』人員,在2006年救助的8300多人次中,流浪兒童約有1000多人,無家可歸、迷路走失的老人有1000多人,其餘的則以精神病患者、討薪不成的農民工、騙票(火車票)騙助者居多。如此,救助站在長期的救助工作中面臨很大壓力。
救助難———乞討者不願受助
目前,哈市救助站有46名被救助者,其中流浪乞討人員只有20人,僅佔總數的43%,其中自願的只有18人,佔被救助總數的40%。
在采訪中,紅軍街上一位乞討的小男孩對記者說,他們都知道哈市有救助站,但那裡沒錢可『掙』,所以不願意去。
對此,哈市救助管理站的張岩峰副站長說,去年至今,救助站先後多次到哈市的主要街道勸說流浪乞討人員進站接受救助,但他們卻不『領情』,他們乾脆告訴工作人員:進你們救助站裡有什麼好處?我們在這裡一天還能乞討到三五十元錢。
甄別難———有的人只為騙吃喝
『救助困難的人,是個「良心活」。看見那些窮困潦倒的人,你不得不去救助,盡管知道有的人存在著欺騙的可能,但工作人員還是不得不去救助他們,因為漏掉了需要救助的人,那就是我們失職;但如果被投機分子利用,也是失職。在實際救助過程中卻很難甄別真假。』哈市民政局王國錚副局長在總結救助工作時如是說。
據了解,甄別求助人員的身份一直是救助人員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工作人員舉例說,前幾天,有一男子稱腿有殘疾,趴在救助站門口,要求救助站提供回江西老家的車票。工作人員和江西民政部門聯系後得知,這名男子身體健康,是一個常年『騙助者』。他通過在全國各地救助站『騙助』,已『免費』游了很多城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很普遍。
壓力大———投入增多經費拮據
哈市民政局負責人說,救助站剛成立的前兩個月,每月大概救助30~40人次,之後的半年每月救助的人大概在近百人次左右,而今年以來,每月救助的人數就增長到了七八百人次,平均每月增長超過20%。
如此龐大的求助人群給哈市的救助工作帶來很大壓力。據悉,2003年哈爾濱市政府投入了近50萬元用於救助管理站鐵窗、鐵門等設施的改良,今年又投入了1700萬元用於被救助人員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些資金的投入,會隨著被救助人員的增加而逐年增多,這種壓力比較明顯。長此以往,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是個考驗。另外,王國錚局長還告訴記者,面對一些緊急救助的病人,只能送到醫院進行救助,一年來就發生了多起這樣的事情。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哈市救助管理站用於為患者治療疾病的資金就有幾萬元。這種不可預計的資金投入,會給今後的救助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