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電 隆冬季節,鐵力市雙豐鎮安邦河村的村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張家溝子是雙豐鎮一條主要排水壕,接水面積54平方公裡,二輪土地承包前,水壕兩側大部分是濕地,也是行洪區,土地承包後,老百姓自行開荒種地,濕地減少,行洪區逐漸消失,雨量稍大就易成災。
『這條溝是1947年挖的,1950年人工清了一次淤,就再也沒動過。』聽說要治理,光明村上了歲數的老人回憶起這條溝的來龍去脈。
雙豐鎮套子裡村36歲的村民李貴金說,『長這麼大,年年被淹,不知哪來的水,雨也不大,下點就挨淹,你就看吧,地裡白亮亮的一片,剛插下去的稻秧一點影兒都看不見』。
當地黨委、政府一直想治理,始終也找不到形成水患的原因,可不能就這麼挺著挨淹啊。
今年10月2日,雙豐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從上游穩水河一直到終點安邦河村,途經12個村,18個自然屯,全程17.6公裡,整整6天,徒步踏查兩遍。受害面積1300公頃,每年淹3~4次,損失糧食200萬公斤。水患原因就是這方圓54平方公裡土地上的降水都由這條溝排走,溝窄了、淺了,行洪區沒了,水排不出去,自然水淹大片良田。
雙豐鎮踏查找出癥結後,馬上請水務部門專家現場勘驗分析,結果證實後,立即著手設計改道治理,經水務部門預算,工程量在19.8萬立方米土方,需修建閘門、橋涵8個,總資金量在450萬元左右。
這麼大的工程,這麼多的資金,別說是鎮裡,就是鐵力市的財政也輕易支橕不起,要等向上級申請立項批復資金,那還得等一段時間,可剛入冬正是農田水利建設的好時候,錯過了,明年的生產還得耽誤一年,還是個淹。
一天也不能等了,有錢乾,沒錢也要乾,邊施工,邊申請立項,邊對上爭取資金,就是貸款也得先乾了!鎮領導達成共識。
原來的壕線現在有很多都成了耕地,要想治理就得佔農民的耕地。被佔耕地最多的光明村文永南,有一公頃多水田都要被佔,『沒問題,佔多少都行,以前不佔地,年年受淹,這六七公頃水田賣不上1公頃地的錢。壕修好了,1公頃是1公頃,哪頭多哪頭少,這個賬我能算明白。』
說乾就乾。11月初開始,4臺挖掘機同時進行,分段施工,搶在上凍前土方工程全部完工,工程設計排水能力30年。
據介紹,改造前這片地每年損失400萬元,改造後可增收400萬元,受益人口萬餘人,人均增收近800元。工程還沒乾完,效益就出來。張家溝子兩岸耕地承包價格隨著工程的進展,一路漲了起來,再也不是沒人待見的『水淹地』,而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聚寶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