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2月17日電 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是一個貧困的山東移民村,多年來,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艱苦創業、拼搏爭先,緊緊圍繞『農』字做文章,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途徑,闖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村經濟產業化之路,把一個偏僻鄉村建設成為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10多億元總資產的『龍江第一村』。
不讓一人掉隊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進雪花飄舞的興十四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寬敞的廠房、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別致的花園別墅及展覽館、文化宮和綠化帶,到處散發出濃郁的塞北城鎮的現代風情。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告訴記者,今年興十四村的人均收入已達到一萬三千多元,全體村民都可以像城裡人一樣享受免費醫療、教育等福利待遇,實現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想。
然而,這個村30多年前卻是個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半個世紀前,付華廷的父輩們從山東臨沂遷移到興十四村。回顧當時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墾荒人劉鶴亭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那年代,我們住的是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饃饃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頭也掙不來幾個零花錢。』
1972年,人們懷著對富裕生活的向往,推選當時只有23歲的付華廷為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鄉親立下誓言,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一定要帶領大家過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
付華廷開始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嘗試。他偷偷摸摸地到周邊城市去買零件往回背,邊背邊裝,邊裝邊買,村裡終於有了第一臺拖拉機,開墾出大片耕地。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後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
興十四村的耕地原來全是沙土地,村民們形象地說:『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糧食。於是,村裡開始了改土造田的創舉:全村青壯勞力,帶上山東大煎餅,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大規模的改土造田和機械化生產大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如今,興十四村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116戶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此外,村民們還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補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補助,每月還享受80元的補貼;村民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醫藥費由村裡報銷;兒童入托、入學全部免費。
在第一代山東移民劉維良家,記者看到,寬敞的客廳裡一塵不染,淡藍色的真皮沙發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一戶70多歲中國農民的家。劉維良的老伴對記者說:『如今的日子就跟夢一樣,有時掐掐自己,纔相信是真的。』
回顧興十四村創業之路,付華廷說:『不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就沒有和諧社會。多年來,興十四村正是本著「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的發展宗旨,對人口多勞動力少,老少弱戶,除給予經濟補償外,還采取強戶包弱戶的辦法,使困難戶盡快脫貧,走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是一個貧困的山東移民村,多年來,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艱苦創業、拼搏爭先,緊緊圍繞『農』字做文章,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途徑,闖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村經濟產業化之路,把一個偏僻鄉村建設成為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10多億元總資產的『龍江第一村』。圖為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村貌(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建平攝
圍繞『農』字做文章打造『黃金產業鏈』
30年來,興十四村始終堅持圍繞農字做文章,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探索出了一條農副產品就地轉化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新路,實現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付華廷說,有了機械化、水利化護航,光靠種地也就是旱澇保收,最多是個『土財主』,要想富必須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早在1985年,付華廷就帶領全村父老鄉親建起來一座日處理10噸鮮奶的乳品廠,當時這是全國唯一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
此後,興十四村便在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1988年,村裡建成了一座以玉米為原料,年產1500噸、創產值5000萬元的甜蜜素廠;之後又陸續建成了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3家企業,組建了8.7億元總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產業體系。
由於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農民長期面臨的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興十四村的玉米,村裡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村裡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產業收入只佔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分別佔到38%和57%。全村目前1萬多畝耕地由8戶種植大戶經營,98%的農民從土地裡解放了出來。
為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興十四村還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聯的林、牧業及旅游業。30多年來,他們堅持植樹造林,累計造林1.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2%。據專家測算,目前林木總價值已超過3億元,而且還以每天10萬元的速度遞增。2005年5月,興十四村被聯合國北北合作委員會冠名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
『引智』戰略讓農民有了高科技產品
隨著興辦的企業越來越多,興十四村人清醒地認識到,靠村裡人的文化基礎,已無法把握現代企業的管理和市場的變化發展,必須借助外腦,引進人纔,依靠科技創新,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纔能使興十四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1994年初,付華廷偶然聽說有一種以玉米作原料經高科技工藝生產檸檬酸的生產技術。付華廷像挖到千年老山參一樣興奮,立即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專家朱亨政。付華廷『三顧茅廬』,請來朱亨政教授。在朱亨政教授的指導下,只用5個月就建成了年產6000噸的檸檬酸廠。
為了引進科技留住人纔,興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幾年來,他們先後以10萬元到20萬元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名生物、化工專家,作為村裡的科技顧問,使興十四村村辦企業形成以生物工程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系列,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四川請來的檸檬酸專家梁士仁告訴記者,他原本打算幫助村裡建完檸檬酸廠就走,但付華廷人格魅力最終留住了他,使他在村裡一乾就是7年。『與其說是興十四村的事業吸引了我,倒不如說是付華廷求賢若渴的真誠打動了我。他不僅有創業精神,而且對我們這些科技人員非常關心,把科技人員當成朋友。良好的工作氛圍讓我們總有一種創新的衝動。』
由於多年來始終堅持引智戰略,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興十四村已實現了全村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目前,全村1.68萬畝耕地實現了機械化、水利化,建成了優質高產玉米、高蛋白大豆等良種生產基地,良種率達100%。圍繞當地豐富的玉米資源,搞產業開發,打造黃金產業鏈,年加工玉米30萬噸,開發出生物制品、精細化工、保健品、飼料類四大系列30多個產品。其中,四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一噸玉米經過精深加工,平均每噸能賣到一萬多元,增值10多倍。目前,該村正在建設技術含量更高、循環利用能力更強、規模更大的玉米產業化加工基地--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預計明年項目建成投產後,年玉米加工能力將擴大到1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