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領命黃河村 軍營裡的少校當『村官』
2006-12-18 10:25:4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電 少校軍銜、一身軍裝,卻又是實實在在的村乾部。自2004年年初到成哈爾濱市高子鎮黃河村掛職村黨支部副書記,香坊區人武部政工科長張達俊就把自己『融化』進村民之中。同批的掛職人員早已返回原單位,而他卻一次次地往村裡跑,經濟發展、救助貧弱、協調關系,依然把村裡的大事小情當作部隊的號令在執行。

  領命黃河村 立下軍令狀

  2004年初,哈爾濱市香坊區委、區政府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實施『強村工程』,指派區機關15名優秀科級乾部分別到15個貧困村掛職鍛煉,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香坊區人武部將這一任務落實到政工科長張達俊的頭上。

  張達俊從農村入伍,『出身』最適合於這項工作。而黃河村對於張達俊來說,也非常熟悉,2002年他曾率領部隊官兵,為這個村進行水利建設,修建了第一條水渠。而更具挑戰性的是,黃河村是全區有名的窮村、亂村。黃河村由原曲坊、魏家和黃河村三個村合並而成,是成高子鎮第一大村,共有9個自然屯,人均收入僅3000元,在城郊村中是最寒酸的。村『兩委』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村子窮、班子散、群眾心裡寒。

  部隊首長告誡張達俊:到黃河村掛職可不是一般的鍛煉,要實實在在地為村民辦點事兒。張達俊立下軍令狀:甘於奉獻,不辱使命。

  團結一班人 重建村堡壘

  一個村好不好,關鍵在村領導。

  合並後的黃河村,支部書記由鎮裡下派,村主任、副書記、副主任分別來自原先的三個村,還沒有『磨合』好,工作相互有顧慮,班子比較散。

  張達俊發現,支部書記家有病人,沒有精力為村民辦事。其他村乾部想乾事兒,又不能放開手腳,沒到位就怕『越位』。張達俊就發揮政工乾部的優勢,分別做村乾部們的思想工作。在黨員大會、支部民主生活會上,張達俊列舉了『你補臺他補臺、大家都上臺』,『你拆臺他拆臺、大家都下臺』等正反例子,闡明了班子團結的重要性。班子不團結就形不成合力,上級精神難落實、村民致富難實現、群眾問題難解決。

  一次次的思想工作,觸及到班子成員的內心深處。他們在深刻的自我批評之後,一致認為,加強支部班子團結至關重要,決心真抓實乾、樹立新形象。『兩委』班子轉了起來,就能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

  村『兩委』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黨員活動沒有固定的場地,張達俊就回部裡建議,把黃河村的民兵訓練基地騰出點兒地方,無償借給黃河村用。部裡還籌措資金為黃河村建起了圖書室。在張達俊的指導下,黃河村村乾部實行8小時工作制,並實現了村務政務雙公開。

  產業抓調整 水田翻一番

  『發展是第一要務,富民是第一責任。』

  張達俊要完成這個『任務』,首先把眼光盯在了產業調整上。黃河村9000多畝耕地,大多種玉米、大豆等,水田不足800畝,還有大面積鹽鹼地一直荒著。

  張達俊請來專家論證,專家認為黃河村一部分農田適合『旱改水』,種水田比旱田增收1.5倍。但實現旱改水要進行工程改造、配套灌溉設施,要投入一大筆資金,群眾心裡沒有底。張達俊回到部裡求援,首長通過工作爭得區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解決了部分資金。張達俊又請部首長協調駐區部隊義務挖渠,這樣就節省了80%的費用,村民自己承擔種子、化肥和灌溉水費用就可以了。

  即使這樣,村裡還有兩戶村民『按兵不動』。張達俊上門承諾:『賠錢算我的。』

  就這樣,黃河村1300畝旱改水工程於春天動工、秋天收獲,全村一年增收60多萬元。那兩戶『白種』村民對張達俊十分感激,還錢時非要給利息。張達俊說:『你們富裕了,比我自己發財都高興。』

  張達俊還利用民兵的組織優勢,在黃河村民兵中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全村民兵至少種百畝綠色無公害水稻,養殖千頭牲畜和萬只禽類,其中有5戶農民成為聞名鄉裡的養殖能手。

  扶貧獻愛心 感動村裡人

  常在村裡轉,張達俊對村民的基本情況掌握了,有幾個貧困戶讓他放不下心來。

  黃河六隊的初二學生岳秀敏,父親患病去世,母親得腦栓塞住院欠下兩萬元的外債,現在後遺癥很重,岳秀敏要輟學在家照顧母親。張達俊得知情況後趕到她家,拿出學費塞到岳秀敏手中,鼓勵她:『只要你學習好,將來就能更好地回報母親。』

  與岳秀敏家境類似的還有徐艷輝,母親患精神病,不僅生活不能自理,還得有專人看護;張宇健,母親去世,由爺爺奶奶照顧。張達俊通過協調相關部門,為他們倆減免了學費。在部裡首長和同志們的支持下,黃河村有5名失學學生重返校園,還為5名困難戶減輕了生活負擔。

  武裝部全體同志又給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送去了學習資料,並承諾堅持到學生畢業。幾年來,部隊首長雖有變動,但捐助黃河村貧困學生的行動一直沒有間斷。現任部隊首長到任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到黃河村看望這幾個貧困孩子。幾年來,張達俊從腰包中拿出1000多元錢捐助貧困生。他說,只要不轉業,他這個村官的職務就會永遠『掛』下去。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