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8日電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農墾寶泉嶺分局主動拆除『籬笆』,積極與周邊縣市開展『場縣共建』,衝破行政區劃的壁壘,整合資源,互助互補,闖出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新路。
大農機跨區作業省時省力
正值秋收季節,從蘿北縣、鶴崗市到樺南縣等地,路邊金色的稻田裡,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隆隆作業。麥田主人喜呵呵地說:這些從農場來的大家伙,真好使!
在這裡記者了解到,大農機跨區作業正在成為墾區與地方合作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農墾寶泉嶺分局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目前共有農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1.4萬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先進的大馬力拖拉機、整地機和各種配套農具。可由於機械存量資本大,每個生產周期都有不少作業時間剩餘。與農墾不同的是,周邊地方農村大馬力機械少,耕地基本上采用小型機械耕作,耕暄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土壤蓄水能力下降,造成土地板結、犁底層上移、抗災能力低、生產效益差。於是,寶泉嶺分局主動與地方農村溝通,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為農場職工和地方農民牽線搭橋,開展跨區域作業。
寶泉嶺農場機耕科長鄧長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型收割機一天能收30?水稻。人工收割七八天的活兒,聯合收割機半天就能完成,還是直接脫谷、裝袋。』『玉米直接出粒,光收割費一?地就能省250元,更不用說人工扒棒、脫粒,劃算著呢!』
如今,寶泉嶺分局已代耕代收、農田水利建設等跨區作業面積已由最初的幾萬畝增加到80萬畝,輻射農場周邊的依蘭、湯原、綏濱、蘿北、鶴崗等縣市,還遠赴內蒙、河北及俄羅斯。
產業聯結促進經貿合作
把墾區的工農產業化優勢和地方的人力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加強產業聯結、促進經貿合作是寶泉嶺分局推進場縣合作的又一個亮點。
擁有年屠宰260萬頭生豬能力的北大荒肉業寶泉嶺分公司建成投產後,不僅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幫助寶泉嶺分局及其周邊市縣5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更極大地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去年生豬出欄數達到了65萬頭,是3年前的3倍多;玉米種植面積更是由60萬畝猛增到140萬畝,原糧的過腹增值讓農民的腰包一天天漸鼓。
普陽農場坐落在綏濱縣地域,普陽農場與綏濱縣企業合作開發生物發電項目日前已經簽約,每年加工3萬噸大米的同時,還能利用稻米加工產生的廢棄稻殼進行發電,共建項目已於今年10月建成投產。
為了加強場縣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名山農場在蘿北縣建設了工業園區,縣裡則在稅收上給予支持。企業見狀紛紛到園區落戶,為農民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其中僅一個木材加工廠就招收員工300多人。
資源共享各得其惠
場縣合作向社會、醫療、教育、科技等多領域延伸,是寶泉嶺分局正在努力探索的。
寶泉嶺醫療集團與周邊農村醫療機構開展衛生資源共享,動員下設13個分院的中心醫院,主動與當地政府和鄉鎮衛生院聯系,組成了醫療聯合體,既解決了以前『吃不飽』的問題,又及時高質量地為廣大農民提供醫療服務,提高了鄉村醫生的診療水平。既方便了農民就醫,增加了農場醫院的門診量,又有效地解決了20萬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可謂一舉多贏。
與此同時,寶泉嶺墾區的學校、科研單位、文藝團體也都向周邊市縣敞開大門。許多縣市的農民到農場的科技示范園區取經學習,接受科技培訓。人員間的交流、技術上的合作,讓雙方各得其惠。
行政區域的概念在當地人的頭腦中變得越來越淡,建設新農村的道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