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8日電 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積極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哈爾濱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楊靖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黨的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突破,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執政理念、治國理念和治理社會理念的認識。在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通過的哈爾濱市關於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既為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爾濱市是大工業、大農業,大城市、大農村,城鄉二元結構特點十分鮮明的城市。雖然近年來哈爾濱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大成效,但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增收難、行路難、就醫難、養老難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哈爾濱市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應以新農村建設為突破口,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物質基礎。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影響全市和諧社會建設最突出的矛盾。加快發展,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農村廣大乾部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上,重點加快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城市生產要素進入農業農村『四個進程』。實施大項目和園區經濟帶動戰略,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區域塊狀經濟。重點扶持3個縣(市)爭創全國百強縣、扶持40個中心鎮和200個中心村加快發展。著重從四個方面促進農民增收:鞏固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外部增收渠道。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空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約型農業,促進農民節本增收。
(二)加快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積極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和諧。主要是加快五個方面建設:一是加快農村道路建設。重點抓好通鄉通村公路建設,重點硬化中心城鎮、中心村內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間相連的道路,爭取用5年時間建成鄉(鎮)村相連、村屯相通的農村道路硬化主骨架。二是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擴大自來水覆蓋率,用5年時間使村屯全部吃上自來水。三是加快農村住房建設。落實好『兩免一貸一補』政策,5年內使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84%。四是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擴大農村沼氣、太陽能應用范圍,建設一批沼氣和太陽能示范村。五是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加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人口的關系,積極促進農村人與自然的和諧。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進一步搞好造林綠化和小流域治理,加快生態縣(市)和生態村莊建設。二是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依法對水、基本農田、礦產、森林、草原等重要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和保護性開發,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嚴防污染項目向農村轉移。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縣域產業集群發展、集約化生產,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產出率和綜合效益。
(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積極促進農村人際關系的和諧。一是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力度,在農村廣泛開展『八榮八恥』教育,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二是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搞好農村『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評選活動,除陋習、樹新風,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加強黨風政風建設,積極促進農村黨群乾群關系的和諧。黨群、乾群關系和諧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對農村黨員乾部的教育和培養,增強農村黨員乾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解決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本領和辦實事、辦好事的本領。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二是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搞好村民委員會建設,真正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落到實處。切實抓好平安鄉村創建活動。三是積極化解農村各種矛盾。重點解決好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債務、土地征用等項工作,全力維護農村農民合法權益和農村社會穩定。
(六)加大城鄉統籌力度,積極促進城市與農村的和諧。市農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落實好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一是加大『四個統籌』力度。就是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推動城鄉資源合理配置。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促進城市優勢產業向農村擴散輻射。統籌城鄉功能布局,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二是加大市本級財政向農村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間,市本級財政將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投入。三是加大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力度。主要是深入推進鄉鎮政府機構改革、財政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