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興十四村——新農村的一個樣板
2006-12-18 16:42: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12月18日電 題:興十四村——新農村的一個樣板

  寬闊的水泥路面,整潔的街巷,路邊花壇裡花兒簇簇;松柏楊柳間,100多棟別墅小樓、一排排磚瓦房錯落有致;村邊是一排排整齊的廠房。走進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記者寧願相信它是一個漂亮富裕的小鎮,而不是一個村。它跟記者印象中的農村相距太遠了,尤其是在經濟尚不是很發達的北方。

  素有『龍江第一村』美譽的興十四村,不靠海,不靠江,遠離大城市,不通鐵路,幅員3.3萬多畝,有190餘戶,900多人。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興十四開始整治村裡環境。村裡先後投資115萬元建起文化宮、圖書館、衛生所。村裡統一建起了磚瓦化、有自來水的住宅。將柴草院統一建到距住屋8米之外的地方,農民生活變得乾淨衛生。1982年,該村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現在,電話入戶率達到98%%.村展覽館也於最近落成,向來訪者展示著興十四的創業史。

  村裡兩棟白色的『專家別墅』也格外醒目,這裡常年賓客不斷,他們是興十四借來的『外腦』。近年來,興十四村陸續從哈爾濱、北京、上海、天津、南通等地聘請了20多名專家和高級管理人纔,幫助開發高科技產品,制定長遠發展規劃。這裡村民實行退休制,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到80元的生活補貼。該村已經20年沒有發生刑事案件。2004年,該村人均收入13000多元。

  想當年,1956年3月,山東省臨沂縣的428位拓荒者來到黑龍江西北部的興十四村。當時這裡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天寒地凍,風沙飛揚,莽莽荒原遍地荊棘,野狼出沒。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和支部委員立下志願:要帶著父老鄉親,在這塊十分貧瘠的土地上,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來,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村民住宅從建村開始的草架子,到1981年實現了磚瓦化,現在正向別墅化邁進。從2002年到2004年,村裡投資2000多萬元,建起了116棟別墅,建成了每戶使用面積196.6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園別墅群,實現了統一供水、供氣、供熱。

  在村民李敏家裡,記者看到,196平方米的二層建築,房屋裝修和設施與城裡富裕人家沒有差異。李敏在村裡的賓館上班,父母都在村裡的檸檬酸廠上班。這棟別墅造價28萬元,個人只拿10萬元,其餘的由村裡補貼。

  興十四村由一個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的貧困村,發展成為擁有8.7億元資產、33家企業、1800名員工的富華企業集團,成為聞名遐邇的富裕村、文明村。

  記者問興十四村村委會主任周普然,興十四村發展的『秘訣』是什麼?他總結說,首先是有像付華廷這樣的領導,具有超前意識,有遠見,能抓住機會;另外,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一定要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農村的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向城鎮化發展。

  據預測,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5%時,我國仍將有6億多農民。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進一步處理好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興十四村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