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最終價比『透風價』高 是誰操控了『購房熱』
2006-12-20 09:22:04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0日電 今年4月,哈爾濱市的李靜女士在南崗區一個剛開工建設的樓盤登記預訂了一套房子,可是直到房子開盤銷售當天,她纔知道最終的價格,每平方米價格竟比售樓處放風透露的高出150元!李靜一算,再加上樓層差價,她要比原計劃多付出近2萬元,而這個一期開發規模達到10萬平方米的項目僅靠臨時調價就可多獲利1500萬元!

  『在項目開工之際,在各種證照尚未辦全之前,開發商就會提前受理購房人的預登記。在漫長的登記和等待證照過程中,售樓員不斷放出關於房價的風聲來試探消費者的承受力,但不到最後,所有價格都不是真的!』哈爾濱市房產專業律師李濱稱,這是哈爾濱商品房銷售的共同模式———先圈人,後定價,買房人都覺吃了虧。買,面對更多的資金壓力;退,損失的是幾個月找房、盯房的辛苦和數千元訂金。『如發生糾紛,購房人在法律上討不到一點便宜,但這種模式確實有損交易的公平性!』

  一售樓人員坦言,樓盤定價參照預定人群的數量。『比如說,我們一期推出600多套房子,卻有500多人登記,拋除退單等因素,我們預計會售出400多套房子,再加上一些抵賬房,基本可以清盤了,於是老板決定每平方米抬高了100多元,一些被人訂的較多的樓層、戶型又抬了價,結果都賣掉了。』他還重復了老板的話———『永遠不能讓買房人知道最真實的信息!』

  經濟學博士、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馬驥教授認為,目前在哈市,商品房買賣雙方是一個明顯交易信息不對等的博弈關系。他給記者講了一個關於博弈的『囚徒理論』———甲乙兩個同案犯罪嫌疑人分別受審,甲乙都不交代,釋放;甲交代,乙不交代,甲判2年,乙判10年,反之亦代;甲乙都交代,各被判5年。甲乙二人在估計對方的選擇後,都會為避免最壞的結果而選擇交代,各被判5年不是最好結果,也不是最壞的。

  馬驥指出,按照該理論,假如消費者在某樓盤開盤前都不去預訂或預訂量明顯低於開發商預期,該樓盤勢必要以開發商能承受的最低價賣房,但這種對消費者最有利的結果不會出現。因為在預訂過程,開發商就已掌控了購房人的價格承受力、某戶型的預訂數和訂房總量,簡單說,已經掌握了供求比例的開發商很容易就能定出一個對他最有利的價格;而並不掌握這些信息的消費者為避免買不到或今後以高價買到的最差結果,只能忽略資金壓力,選擇立即求購。開發商的放號手段又人為在市場制造了房屋緊缺的局勢,搶購自然形成,搶購又制造了產品真正短缺。開發商實現了在短期套現的理想結局。

  馬驥認為,這些都是房地產市場高度市場化的表現,為追求效率和效益,這種趨勢可能會增強。『但市場化更要注重公平性,為此,政府職能部門要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就要避免行政乾預,要設立游戲規則,規范市場。』

  在馬驥眼裡,與其說開發商掌控了購房熱,不如說是房地產市場信息不透明,發布不及時,以及游戲規則的不公平導致了購房過熱。他建議,有關部門今後應及時向公眾披露城市各個區域的房源信息、房價水平和銷售量等行業信息,公眾在知情後會有助其理性選擇。此外,相關管理部門在允許開發商采集市場信息的前提下,應對樓盤定價有個時間上的規定,並按時對外公布。『只有建立公平、適時的游戲規則纔會促進市場長期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