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電題:決不讓一戶受窮
付華廷有一個誓言:『決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戶受窮。』包括他自己在內,興十四村沒有一戶大富大貴的,更沒有一戶受窮的。
在興十四村有一塊牌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大連市基層乾部培訓基地』。遼寧省大連市為何要到黑龍江設培訓基地?村主任周普然告訴記者,不僅大連市,興十四村還是黑龍江省委、國家農業部、人事部等部門的培訓基地。這裡已經在領跑新農村建設。
公共財富促進和諧發展興十四村積累起來的公共財富沒有別的用途,只用來為村民做實事、好事,村民真切享受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的實惠。全村已建成別墅136棟,80%農戶住進了別墅,每棟別墅面積200平方米左右,30多萬元的成本,農民只拿10萬元,其餘的集體補貼,產權歸農民。村內街道全是水泥路面,安裝上了漂亮的路燈。村裡建設了文化宮、展覽館、三星級賓館、3萬多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實現了村容城鎮化。村級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有高標准的衛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村民每人每年免費享受100斤大米、50斤白面,逢年過節向全體村民免費發放生活物資。兒童教育免費,村民享受合作醫療。村民實行退休制度,65歲以上的老人除每年免費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外,每月還有80元的生活補貼。
在興十四村,人人關心集體,愛護集體,達到了『村就是家,家就是村』的境界。
民主化管理凝聚人心興十四村領導班子有一個規矩:『說了算,定了乾,多大困難也不變。』幾十年來,這個規矩讓村民對領導班子有了信任感。付華廷『只要我乾一天,就要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的信念又增強了班子的凝聚力。興十四村成為管理民主化的典范。
30多年來,村黨支部每次換屆選舉都不提候選人,直接發一張白紙,村民看誰行就選誰,而且連職務一起寫好。村黨總支的7名支委一直連選連任,這種選法是真正的『海選』。
興十四村每戶都有一個小紅本,上面印著全面細致的村規民約,村乾部和村民共同遵守,一視同仁。付華廷始終靠良好的自身形象凝聚民心、靠創業型班子帶領全村致富。班子成員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訪,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對村民遇到的困難想方設法幫助解決。班子成員給自己規定了不准接受村民宴請、不准超范圍陪客,不准超標准種地,不准搞特殊化,不准私自把子女和親屬安排到最好的工作崗位。黨員分別都建有自己的服務區,為群眾做好教育、示范、服務工作。村裡的大事實行民主決策,班子成員集體研究、集體決定,不搞一言堂和家長制,村級管理實現了民主化。全村百萬以上的花銷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後實施,做到了村務、財務公開。
按照村裡規定,董事長每月工資3000元,而付華廷每月只領取1400元,其餘的都捐給了村小學,累計已有10萬元。村裡有30多家企業,付華廷始終沒有安排妻子到任何一家企業上班。
興十四村領導班子在群眾中產生了無窮的號召力,什麼事只要廣播通知一下,村民就能迅速行動起來。村裡修路、建學校操場,動員群眾拉沙子,全體村民立即出動,不僅自己乾,還動員鄰村的親屬來幫忙。
記者問村展覽館館長陳麗燕,村民怕不怕付華廷?她說:不怕。大家都關心他,希望他身體健康。她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村裡建一個小超市,不知道怎麼辦證,就直接去找付華廷,讓他幫忙辦,因為他認識的人多。
興十四村真正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乾群關系。
興十四村的治窮『藥方』
興十四村出名了,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全省各地基層乾部分期分批到這裡接受培訓,國家農業部、人事部和中國科協在興十四村聯合舉辦了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級研修班,農業部舉辦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聯系村負責人培訓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20個省市的村乾部在這裡接受了培訓。來自各地的村乾部紛紛對照興十四村找差距,找自己發展的立足點,准備回去大乾一場。
接待辦的小王告訴記者,她舅舅是一個村的主任,認真地找到她探討如何學習興十四村。她告訴舅舅,首先自己要改掉不好的習慣,要勤奮、肯吃苦纔能有號召力。
一位來參觀的村乾部對村民說:你們興十四村的萬畝森林算不了什麼,我自己就有500畝林地。村民問他:你們村裡有多少林地?他說:一畝也沒有。村民告訴這位村乾部:這就是與興十四村的差距。
一些村乾部看到興十四村今日的成就,產生了灰心的情緒,認為自己這輩子也趕不上興十四村了。付華廷認為:只要從現在開始踏踏實實認真乾,不出十年,再窮的村也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付華廷還開出了一個治窮村的『藥方』:一要有長遠打算,不能只看眼前,要敢於做宏偉規劃。二要有一個積極肯乾、吃苦耐勞、不謀私利的領導班子,有這樣的領導班子群眾纔會跟你一起乾。三要有一乾幾十年的精神,持之以恆,不懈努力就能有豐厚的回報。
興十四村人沒有滿足今天的成績,一個新的計劃清晰地擺在了面前: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增加村級集體積累,繼續做強做大富華集團;富華集團年加工玉米能力將由30萬噸提高到180萬噸,『吃』掉半個齊齊哈爾市的玉米,向國際水平看齊;興十四村總收入超過5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一戶一棟別墅;進一步健全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