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9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第四版發表了題為當『興十四精神』成為品牌——齊齊哈爾市興十四村跨越式發展的背後的文章,全文如下:
『付爺爺和村黨支部的同志們帶領鄉親們艱苦奮斗了30多個春秋,在這片荒無人煙的爛草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興十四村小學五年級學生葛春慧作文中的一段話,『付爺爺』是村支書付華廷。興十四小學104個學生中的大部分,是當年來此拓荒的山東移民的第四代。時過境遷,他們只能從長輩的描述中想見興十四村往日的模樣。
寬闊的大街,敞亮的別墅,氣派的園區,這群孩子是掉到福窩裡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懵懂的他們終將意識到,生為一個興十四人,最大的幸福還不是生活的富足。
『決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戶受窮』
有一位老板問付華廷:『你一年到頭就掙那麼倆錢,你圖啥?』付華廷說:『你為你的小家,幾口人過上好日子。我是為我的大家,興十四村2000多口人都過上好日子。我們的差別也就是一個小,一個大。』
1972年上任時,付華廷就向鄉親們立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決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戶受窮。』正是憑著這股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拓荒精神,付華廷一班人愣是將這個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鐵路、不沿大中城市,也無礦產資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城鎮化新農村。
上世紀70年代到今天,從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辦鄉鎮企業,到辦乳品廠、甜蜜素廠、檸檬酸廠,再到組建富華集團、進行資本重組、建設生態產業園區,只有小學文化的付華廷總能團結村領導班子,抓住機遇,超前發展,帶領村民把興十四村的蛋糕一步步做大。
但如果你以為,創業是那麼好玩和快樂,那可就錯了。
1990年下半年,剛40出頭的付華廷積勞成疾,得了非常嚴重的糖尿病,體重降了40多斤。而他像一個上滿了發條的鍾表,根本停不下來。一次在江蘇無錫跑項目,糖尿病突然發作,以後,他每天都要早晚兩次給自己注射胰島素。幾年下來,肚皮都被紮得板結了。
1998年大洪水,使興十四村成了一片澤國。抗洪那幾天,付華廷正好趕上腰椎間盤病發作,痛得不能動彈。那天,他在大壩上靠著一捆蒿草坐下了,這一坐就是三天三宿。幾天下來,付華廷的腰在雨水中被蒿草稈磨得流血化膿,可他全然不顧,一直堅持到洪水退去。
采訪期間,付華廷掏出藥盒吃藥。記者拿來一數,形色各異的一把藥片共計19顆。而這樣的藥,他一天竟要吃9次!
在興十四村,付華廷要是出差幾天,村民們都會惦記:咋還不回來呢!
這樣一個人,不由得你不惦記。他獨有的人格魅力,已成為凝聚人心的黏合劑。有了這份『無形資產』,村莊巨變多了幾分必然。
『身正,不令而行』
興十四村黨總支30多年來,每次換屆選舉,從不圈定候選人,都是給黨員每人一張白紙,村民看誰行就選誰。令人稱奇的是,7名支委連續30多年來總是連選連任。
信任,是對忠誠的最高獎賞。
數年前,一對作家夫妻來村裡采訪,一連住了倆月,采訪了100多家農戶,沒遇到一個說付華廷壞話的。30多年來,付華廷的原則是工資獎金不多拿,親屬不搞特殊化。
興十四村黨總支下設6個支部,有44名黨員。30多年來,黨支部成員對自己『約法三章』:請吃不到,送禮不要,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
村委會主任周普然的兒子女兒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回村參加生產。有人以為他一定得為孩子安排個好工作,可周普然卻讓兩個孩子同其他高中畢業生一道,參加統一招考,進廠當工人。
一回,村委會副主任王振玲在車隊工作的丈夫,在執行接車任務的空當在車裡打撲克,被人舉報。這觸犯了《村規民約》『上班時間不准打撲克』的規定。王振玲得知後,不但不包庇,反而以最高限1000元,對他進行了重罰。
『身正,不令而行!』村民魏慶海說,這幾年村裡修路建房工程多,經常給各家分派拉沙的任務,但只要一廣播,沒有一個說二話的。1998年發洪水,付華廷喊出口號:『洪水面前不當孬種』,全村老少都爭先恐後去護堤。
公生明、廉生威,村風正、心氣順。興十四村多年來始終保持著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不贍養老人、無刑事犯罪、無盜竊、無打架斗毆、無計劃外生育、無鄰裡糾紛的紀錄。村裡還成立了成人職業學校,並先後派出300多人到大中專院校深造。村民素質提高了,健康、和諧、文明蔚成風尚。
『興十四精神,是一個巨大的磁場』
『什麼是奉獻?來興十四村工作,纔真領教了!』
馮立,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縣委副書記之職駐村工作。這位風度儒雅的博士後告訴記者,村領導班子成員清晨四點半、五點開例會是家常便飯。為了不佔用工作時間,這種會也常常在夜晚進行。
『興十四精神,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富華集團副總經理孫光如是說。孫光原在齊齊哈爾市政府機關工作,後來應聘到富華工作。工資不高,一個月2000多元,還與家人分隔兩地。問他到底圖啥,他不假思索地說:學興十四人,乾事唄!
24歲的王淑媛,2004年響應省裡『村村大學生行動計劃』來興十四工作,很快在崗位上成長起來。去年5月10日,村裡舉辦了十件大事啟動儀式,從籌備到會務,她忙得腳打後腦勺,幾乎兩天沒睡,累得精疲力竭。
王淑媛給學弟學妹們開了個好頭,現在村裡每年都要向上面要駐村大學生,至今已有十多位。同他們一樣活躍在興十四工廠、企業中的外聘人員,已有1800多人,其中大中專以上的技術人員佔1/3。
只要你想乾事,興十四從來不委屈你,還幫你抬你。
12月7日,在村民魏慶海家新辦的珍禽養殖場,十幾只鴕鳥悠閑地踱著步。老魏本來是外村來種菜的,後來索性舉家遷來。在村裡的支持下,他今年春天投資搞了這個養殖場。他介紹,鴕鳥全身都是寶。養殖場裡另有孔雀、火雞等品種,明年,他還准備引進梅花鹿呢。『到那時進園子,得買票呢!』老魏笑得很開心。
從菜農到養殖場主,老魏的下一個身份又將是什麼呢?
換了戰場,與時俱進的興十四人仍在『拓荒』。他們不但制造產品,更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