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電 前不久,廣東省廣州市一家用人單位准備在綏化市聘請一批女工,可是招了三天,也沒招到人。許多來此招工的用人單位都有共同的感觸:綏化『庫存』農民工的數量明顯減少了。
綏化市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顯得格外寧靜,村長告訴我們『在家的上地了,沒在家的出去打工了!』這個村已經有571人走出去打工,每年僅勞務收入就達2559萬元。
有這樣一組數字:2003年綏化當年勞動力轉移人數是40萬人,今年勞動力轉移人數是94萬人,年均增長22.5%,佔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90%以上,今年全市勞務輸出總收入達35億元。
從家鄉大步向他鄉
綏化市農村人口400多萬,剩餘勞動力多達100萬人,幾年來,這個市把勞動力轉移工作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市委書記胡世英深入農村和農民算走與留之間的效益賬。綏化市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勞務轉移領導小組,深入返鄉農民工家中做工作,農民們明白了:回家種地,每人每年政策性增收只有300多元,外出打工可以創收3000元至5000元,同時把手中的土地流轉出去還可以得到一些收入。
農民往哪兒走?綏化市交上了一份答案:先後與140多個大中城市的3000多個企業結成了較為穩定的輸出關系,建立了農村勞動力檔案。目前,全市有組織輸出勞動力的比例達到46.2%,靠政府組織的比例達到12.6%,高出全國平均數9.1個百分點。3年來,新建立用工基地580個,達成1078份用工合同和意向協議,簽訂用工崗位6.8萬個。
綏化市還大力培育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通過扶持服務、政策傾斜,各類中介組織已發展到近200家,勞務經紀人已達3000多人。同時這個市還積極與域外中介組織合作,目前僅在哈市就有3家大的中介組織與綏化市政府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關系。據統計,綏化市靠中介組織和能人帶動輸出勞動力的比例達到了33.6%。
綏化市還通過加快項目建設、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民營經濟等發展經濟手段實現剩餘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