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5日電 題:創建和諧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研究所 夏煥新
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橕和良好的文化條件。人類歷史的發展表明,社會變遷和發展總要有一定的文化來支橕和推動,如果沒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諧,就難以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當前,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和諧文化建設對於維護國家統一、保持民族團結、增強綜合國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並日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這些矛盾問題的解決,都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把握其深刻內涵。和諧文化包含著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政治觀念。突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地位,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方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第二是社會理念。明確社會價值目標,充分強調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第三是精神支橕。大利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突出時代性;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橕,又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偉業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道德規范。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是和諧文化的核心內涵。
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包括的思想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以及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等,都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橕和良好的人文環境。構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應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加強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應培育科學精神、倡導創新精神、弘揚奉獻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應大力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纔、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成果。這既包括從我國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諧文化資源,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又包括吸收和借鑒國外關於和諧的優秀思想成果。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應當是在充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維系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有利於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民間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奮斗、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懷;家和萬事興、尊老愛幼等思想理念以及很多民俗民風,蘊含著促進社會和諧的深刻哲理。我們應當充分發掘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價值,把民族民俗文化提昇到更高層次,形成雅俗共賞的中華民族和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