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電 如果說,黑龍江省大米因為價高在市場上不吃香了,每一個龍江人都會不甘心也不服氣——種植面積連年增長,單產總產持續創高,即便這樣,不但新糧沒有沈淀,幾年間還把過去多年的陳糧庫存清了不少。憑啥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今年新糧上市後,記者在南方銷區市場采訪,還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聽到了這樣的議論。
成本價高出銷區市場價黑龍江省糧食銷售南方受阻
在上海市最大的糧食批發市場——真新糧食交易市場內,記者發現,黑龍江省大米相對集中的第四交易廳,較其他4個交易廳,生意明顯偏淡,交易大廳非常清冷。黑龍江省三綠源米業有限公司的攤位前,一名20歲出頭的年輕女孩蜷縮在厚厚的羽絨服裡,懨懨的打不起精神。問及銷售情況,她直搖頭,『不好,賠錢還賣不出去。這裡的米價每斤低的一塊多點,高的也不過一塊五六,可我們的米運到這成本就一塊七了,咋能好賣呀!』
五常市福興米業有限公司經理於海波也正為大米銷售不暢而發愁。他告訴記者,去年米走的好,今年無論長粒的還是圓粒的,賣的都不如去年,『主要是價格制約。咱的運費太貴了。人家江蘇、安徽的大米運到上海市場,每斤運費也就一角錢左右,而咱們運到這兒平均得3角以上,比人家整整高出兩角錢,競爭力當然就差了。』
運費,又是運費!記得2002年記者在浙江、福建、廣東、上海等糧食主銷區市場采寫《訪銷區看賣糧》一組系列報道時,黑龍江省糧商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就是運輸難、運費高。業內人士反映說,制約黑龍江省糧食南運的主要問題一是運力不足、糧源運輸不暢;二是運費居高不下;三是請車難、雜費多。
運費成本居高不下競爭陷劣勢
我國主要糧食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而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最北端,距離銷區最遠。由於沒有往南走的沿海口岸,黑龍江省所有往南的物資全靠鐵路運輸;加之黑龍江省處於鐵路末梢,鐵路排放的空車本身就少;再者,糧食運輸的季節性強,其大批外運的季節也正好是鐵路的運輸高峰期,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黑龍江省糧食外運運力緊張。
每年新糧收獲後,黑龍江省稻米就開始外運,此時恰逢南方大米也同步上市,因對方價格競爭優勢明顯,黑龍江省大米銷售旺季一般要滯後到臨近元旦,而此時正是鐵路冬季運輸旺季、煤炭消費的高峰,黑龍江省煤炭的大量集中外運進一步加劇了糧食運力的供需矛盾。車皮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凸現。
由於運距遠、運費高、運輸時間過長導致的產品質量受損及包裝費用增高等因素,使得黑龍江省糧食在外銷時還沒真正進入市場就已經處於劣勢。請車難、請車貴,不僅使大米成本昇高、削減了有限的利潤空間,還造成運輸不暢、供貨不穩,直接制約著黑龍江省大米在銷區打造營銷鏈條。就運輸瓶頸問題,黑龍江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做過大量工作,糧食已被鐵道部列入重點運輸物資名單,並在車皮計劃和安排上給予一定的照顧。但即便如此,仍供不足需,尤其是在每年元旦至春節這個消費旺季。
『市場價好的時候,米運不來,等花高價運來了,行情又變了!』采訪中,聽說是家鄉的記者來了,許多人都圍了上來倒苦水,『南方最好的米也就賣3元左右,而我們的米運到火車站就這個價,再僱車拉到市場,成本都三塊二三了!』
破解瓶頸政府企業需齊心戮力
業內人士建議,如果政府、鐵路和企業共同努力,問題就有希望解決。首先是鐵路部門,應根據黑龍江的特殊情況在車皮計劃上進一步給予傾斜,這應該是比較直接的辦法。不過,即便是運力有了保證,大米運輸難的問題也只解決了一半,還有運費高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的努力。從目前看,包括免稅、直補等政策的出臺即是一種積極的努力,不過,這些政策更直接的受益者是農民,而對處於相對競爭劣勢的黑龍江省大米生產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的幫助,還沒有體現。
業內人士指出,對企業來說,還可以在鐵路運力不緊張的時候,優先安排將糧食運到銷區,在那裡異地儲備,待機銷售。當然,這可能要涉及新的投入,但從長遠看,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破解運輸瓶頸,更是企業打品牌樹形象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