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電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基礎。現代農業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往前看,我們的差距還很大,還需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往後看,各地在科技興農、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加強抗災能力建設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裡刊登的一組報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的新進展。
關鍵詞:綠色
12月16日下午,帶記者在滿是新雪的稻田裡轉了一圈,身材和穿著都很單薄的侯志勇凍得直跺腳,但話還是不少:『我們慶安大米名聲在外,北京的大學生都吃我們的米呢!』
老侯是黑龍江慶安縣久勝鎮久佳村農民。難怪老侯自誇,他的家鄉慶安縣境內三山環繞,七河發源,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達5%,發展綠色農業得天獨厚。近年來,通過實施藍天、碧水、沃土、綠化四大工程,該縣削掉140個大煙囪,關停並轉13家污染嚴重的企業,森林覆蓋率增加到65%,生態環境好,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目前全縣223萬畝耕地中,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別看老侯那3?(1?地合15畝)多地在這片遼闊的黑土地上不起眼,但一年的純收入也有3萬多元呢。
老侯也苦過。1985年初種地時只有不到3畝地,產量低,稻米賣不上價錢,日子緊巴巴的。2002年,老侯成為慶安大米加工企業雙潔公司的簽約農戶,從那時起,他纔真正懂得咋種水稻。
『以前說「水稻水稻,全靠水泡」,後來纔明白,該灌水灌水,該曬田就得曬田。』老侯說,現在他每年總要參加幾次縣裡及公司舉辦的農技培訓,對公司的水稻種植技術操作規程爛熟於胸。他說,農田是綠色食品生產的第一車間,搞標准化種植來不得半點馬虎。
『公司給我們指定優良品種,用他們指定的綠色食品專用肥。』老侯以前只知道尿素,現在說起什麼氮磷鉀、葉肥、穗肥、富硒肥,一套套的,『縣裡把緊大門,什麼劇毒、高殘留農藥,想買都買不著!』
近年來,慶安縣在綠色食品生產上共推廣應用新技術18項,水稻種植創造了『秋翻旱耙、重施農肥、優質品種、高臺大棚、稀播壯秧、方田機插、測土深施、淺灌細管』的栽培模式,實現了精耕細作,綠色種植。經過培訓加摸索,老侯成了種田的好把式,自家田地產出從一?地不到7000斤提高到如今的12000斤。水稻收獲季節,因為產品品質高,老侯和其他簽約農戶,總能將水稻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4分錢的價格出手。
『今年「兩段式育秧」就7畝,明年要整它1?地。』可別小瞧這『兩段式育秧』,它是在傳統大棚育秧之前先進行溫室栽培,以延長水稻生產期,提高質量。前幾年還是一項實驗室裡的技術,現在技術成熟,很多農戶都在試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