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搜 索
合力建設新農村——哈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2007-01-05 07:49:4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5日電 題:合力建設新農村——哈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四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倏然而平實;1400多個日夜,我們舉城埋頭苦乾,前進步伐鏗鏘。今天,站在新的起點回望,這座城市悄然發生的巨大變化,令我們眼前一亮;盤點四年成就,我們倍感充實、激情鼓蕩: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的四年,是哈爾濱市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壯大的四年;是哈爾濱市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的四年;是哈爾濱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的四年;是全市人民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社會日趨和諧穩定的四年;是哈爾濱市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四年;是哈爾濱市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的四年———哈爾濱,正朝著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的目標闊步前行。

  即將召開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部署哈爾濱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確定奮斗目標、明確主要任務、提出總體要求,動員廣大黨員乾部和全市人民群眾,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哈爾濱全面振興而努力奮斗。為迎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本報組成特別報道隊伍,分赴全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第一線,探訪改革新突破,記錄發展新進展,感受城鄉新變化,展示百姓新生活,全面報道全市各條戰線取得的新成就。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回眸四年發展路展示冰城新成就以實際行動迎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系列綜述,以鼓舞全市人民進一步振奮精神,以更加豪邁的激情踏上新的、更加輝煌的振興之路。

  2006年,哈爾濱肥沃的黑土地上,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開局之年,五百萬農民親身體驗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變化,來自城鄉上下的戮力同心;變化,昇騰著廣大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決策帶來合力

  這是一次理清思路、確立目標的會議。

  2005年9月6日,哈市召開縣域經濟發展推進會。會上,市委書記杜宇新代表市委提出哈爾濱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

  也是這次會議,勾勒出哈市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路徑: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

  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杜宇新等市領導走遍哈市各區縣,一次次走村屯、訪農家,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專題調研;一次一次強調,新農村建設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觀念,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2006年春,哈市的20個新農村建設省級試點鄉鎮和219個試點村被確定。為了增強試點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哈市堅持好、中、弱同步試點,城中村、市郊村、邊遠村全面探索,以鄉(鎮)為單位,整建制試點,又確定呼蘭區沈家鎮、阿城市玉泉鎮等5個鎮作為市級試點單位。試點鄉鎮、村分別佔全市鄉鎮總數和村總數的12.5%、13.5%。

  2006年5月,在哈市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啟動之際,市委副書記、市長石忠信率領市黨政代表團,專程到蘇贛地區考察學習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進一步明確了哈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路。

  此後,確定市直97個部門(單位)對口幫建9個鄉鎮77個村,印發《關於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實行有關政策的通知》,出臺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優惠政策……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推出,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一場統籌城鄉、合力推進的新農村建設,在冰城大地紮紮實實展開,轟轟烈烈推進。

  變化就在身邊

  2006年12月20日,宋殿印將1萬多斤潮玉米賣出,每市斤0.5元。面對從沒賣出過的好價錢,老宋喜不自禁:『這是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

  宋殿印家住雙城市杏山鎮順利村,過去由於道路不好,收糧的不願來,來了也給最低價,一斤要比別的地方低兩三分錢。賣東西的也不願來,來了卻賣高價,還是剩下的破爛貨。

  今年,順利村成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省、市、縣多個部門的幫建下,一條水泥路讓順利村連通了外界,也讓這個村結束了『第三世界』的歷史。

  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遠不止這些。

  『往年一年洗不了兩回澡兒,現在一個月就得洗兩回。』羅斌村村民董玉臣說這話時喜形於色。今年,市農委等部門為呼蘭區沈家鎮羅斌村建造了一個太陽能浴池,洗個澡兒兩元錢。過去上城裡洗一次的費用,現在在村裡能洗上一年。

  農民用切身感受細數身邊的變化,有關部門則用數據盤點一年來的工作進展:圍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哈市確定了2006年新農村建設的16件實事。經過一年的努力,農民最關注的通路工程全部完成,共改造農村道路276條1997.5公裡;通客運班車工程超額完成,新開通農村客運線路34條,調整延伸農村客運線路13條,新增通車村屯235個;信息入戶工程穩步推進,農網光纜改造超計劃完成,程控電話和互聯網工程目標順利實現;與改善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改水、改灶全部完成,又有40萬人喝上『放心水』1.1萬農戶用上沼氣;新農村房改工程已基本實現……

  這又是一組展示變化的翔實數據:全市新建牧業小區105個,試點村畜禽圈捨改造率達到35%;實施重大農業攻關計劃30項,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5%;扶持省級龍頭企業31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8戶,帶動農戶82.2萬戶;現代流通網絡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建設農家店400個;優質教育資源在農村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年危改項目學校共計339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已增至4個;試點地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122.02萬人,參合率達84.88%……

  經驗正在探索

  僅僅啟動一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雖然處在探索和試驗階段,但已給哈市農村帶來重大深遠的影響。

  資金緊張,道裡區太平鎮太安村支書徐成德自掏腰包墊付近百萬元,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支書欒忠臣多次變賣自家黃牛墊付資金。為保證工程質量,60歲的阿城區料甸鄉紅新村女支書孫英子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道外區民主鄉五星村支書王春和帶著重病堅持工作……黨員乾部帶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老經驗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實踐中,哈爾濱市還及時樹立典型,培育了一批不同類型的樣板村,樹立了示范性強的標杆。在這些標杆中,既有經濟基礎好、集體經濟實力強的村,也有農民積極性高、主體作用發揮好的村,還有基礎差、起步低、變化大的村。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回答了新農村要建成什麼樣、怎麼建的問題。

  經驗還在不斷積累。在資金投入上,許多試點鄉村創建了『以獎代補』激勵機制、資金捆綁使用的整合機制和農民『一事一議』的籌資出工機制等,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的建設機制,切實發揮了農民主體作用。

  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是對農民最好的思想教育過程。廣大農民由原來的等靠要轉變為自己出資動手,由原來的只關心小家轉變為關心集體、熱心公益事業,新農村建設已成為推動農民自我決策、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等村民自治的重要載體。這些,都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了農民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

  編輯點評

  2006年,對於哈爾濱具有裡程碑意義,因為這一年是新農村建設的起步年。短短一年的時間,日新月異的變化,讓全市500萬農民看到了新希望。一年的實踐,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氣象。有各行各業對新農村建設的關注與奔忙,有農民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新農村建設將一路高歌。

  新聞鏈接

  資金投入多:一年來全市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17億餘元,其中國家和省投入4.3億元,市本級財政投入約1.29億元,各區、縣本級財政投入約3.2億元,省市縣直部門單位幫建資金約6545元,村集體投入約1.76億元,農民籌資、投工等折合2.8億元,社會資金投入約3.7億元。

  政策扶持力度大:一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優惠政策』,政策共23條,條條都是『黃金白銀』。如對經農業部門驗收合格的新建日光溫室每畝給予3000-5000元補助,新建鋼架塑料大棚每畝給予2000元補助;列入國家和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農業科技項目,給予國家和省資助經費總額50%的配套資金支持。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