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電 2006年,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做起,著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讓農民早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龍江大地1800萬農民在享受了免稅、直補等一系列政策陽光之後,又將新農村建設的更大福祉迎進家門。年初以來,全省按照新農村建設『集中抓發展,重點抓試點,面上抓推進』的思路,啟動了新農村建設『百鄉千村』試點,組織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開展幫建,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可喜局面,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農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按照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要求,黑龍江省各地堅持既統籌兼顧,全面把握,整體推進,又突出發展經濟、農民增收這一首要任務,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位,深入落實各項惠農富民政策,大力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使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喜人局面———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糧食總產再創新高,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綠色食品產業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勢頭強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昇。
預計今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529元,比上年增長9.6%。全省糧食總產達756億斤,比上年增加36億斤。全省無公害和綠色食品面積分別發展到8400萬畝和4150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40%和18%。預計到年底,全省可轉移農村勞動力45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0億元,分別增長11.9%和24%;農產品加工業可完成銷售收入1150億元以上,其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500戶,可完成銷售收入665億元,實現利稅62億元,分別增長15.4%、20.9%和16.9%。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發展到33個,512萬名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3.7%,比上年提高了25%。80%的試點鄉村被評為各級文明村鎮,比上年增長18%。
農民切身利益得到更多保障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三個高於』的要求,今年黑龍江省擴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其中省級安排支農資金46.9億元,比上年增加14.5億元,增長38.6%,高於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增幅29.6個百分點;全省市級投入15億元,縣級投入6.4億元;農墾、森工等系統投入52.6億元;金融機構投入支農貸款7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13億元。為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省委、省政府組織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與試點村結成對子,實行定點幫建,初步呈現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良好勢頭。全省各級共安排幫建人員8526名,落實幫建資金2.5億元,實施幫建項目2100個,深入幫建村4.7萬人次;完成了一大批打灌溉井、建養殖小區、修路、改水、建橋、建房、廣播電視、綠化等幫建工程。
總的看,全省新農村建設起步紮實,進展順利,總體健康,開局良好。一大批試點鄉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發生了令人矚目的巨大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各項事業快速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切實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