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6日電 他們是一群不幸的人,有的下崗失業失去了收入來源;有的家庭窘困,面對孩子接到大學入取通知書卻沒有能力交納學費;有的一心創業,卻因缺少技術知識屢屢失敗……然而,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是『十項利民行動』中的受益者。
盤點2006年讓人感動的事件,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作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項利民行動』中的兩件實事在為特困職工『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上努力著,所取得的成果讓人振奮。讓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從2002年11月至今,全省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對127085人實施了救助;培訓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41156人,通過職業介紹幫助43653人找到了工作崗位;在我省第二輪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有169348名黨員乾部與159263名特困職工結成對子,全省共籌集扶貧解困資金41143萬元,脫貧率達100%。
以社區為依托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國有企業職工解除了勞動關系,轉換了身份,從企業走向了社會,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在這些職工中有許多是第二輪『一幫一』幫扶對象,面對特困職工身份發生變化的新情況,如何開展幫扶工作是我省面臨的新課題。
各市(地)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拓展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社區平臺作用,把幫扶對象納入到社區管理之中,采取就地就近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幫扶成本。
牡丹江市以東安區為試點,將幫扶對象選在社區,成立社區工會,配強工會協理員,幫助下崗職工選擇風險小、經營穩定的脫貧項目。林機小區樓群密集,居民集中,盧運華下崗後在社區主任幫助下辦起了社區食堂,經營包子、粥等小吃,方便了附近居民就餐,社區食堂從開業至今一直受到居民的青睞,生意紅紅火火。
突出科技指導
在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針對特困職工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技能單一等特點,各市(地)和中省直各幫扶主體單位突出以科技、技能、創業指導的幫扶方法為特困職工脫貧保駕護航。牡丹江市愛民區的下崗職工張文雁說起自己家的脫貧史,頭一句話就是:『這全要感謝「一幫一」的專家們,是他們幫我致了富。』
『專家顧問團』是牡丹江市開展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一項叫得響的品牌服務,對特困職工提出的經營項目幫助論證並進行面對面的現場服務,確保幫扶項目啟動一個,見效一個。張文雁下崗十多年了,頭幾年為了討生活和農村的親戚承包了40畝山地,建起了果園,可因為果樹品種老化,辛苦勞作並沒有為他帶來什麼收獲。後來,『一幫一』專家顧問團來了,看過了果園,專家們建議改良品種,又幫從新疆引進了果實大、耐寒、成熟早的『新苹4號』,從育苗到施肥再到防治病蟲害,專家們一路保駕護航,又指導果樹行間種植蘿卜、白菜、紅小豆等,同時兼種優良果樹苗,2005年收入16000元,2006年收入可突破24000元。張文雁的脫貧過程只是牡丹江市第二輪扶貧解困工程3000多名受益下崗職工中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牡丹江市幫助特困職工上小型經營項目1096個,通過上項目1028個家庭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實現了致富,全市結對幫扶3118名困難職工,脫貧率達到100%。
就業再就業的『橋梁』
為了最大限度地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全省各市(地)、縣把工會自辦的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機構納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的服務項目,免費為前來求職的困難職工和農民工提供服務。對前來尋求生活救助的困難職工,除給予資金和物資的幫助外,還提供就業幫助。目前,已有9個市(地)工會已經建立了扶持困難群體就業的『小額借款項目』,為有能力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資金支持。
走進哈爾濱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大廳,電子大屏幕隨時滾動播出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和用工單位招聘信息。這個具有工會特色的『勞動力市場』,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協調補充的『一條龍』就業服務體系。他們通過定期組織招聘大集、為用工單位代理勞務、每周給基層工會和縣(區)幫扶中心職介所發送用工信息、社區現場招聘、建立農民工就業維權接待站等服務形式,為困難職工群體和農民工提供服務。同時幫扶中心還開闢了六個教室,自己聘請老師開設家政服務、市場營銷、按摩、修腳、廚師、編織中國結等培訓班,又與省商貿技術學院聯合辦學,為就業人員提供培訓、發證、安置的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