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牡丹江引入工業化理念促農業增收
2007-01-08 07:55:0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徐大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8日電 牡丹江市把工業化理念引入農業管理過程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實行標准化生產,發展高效優勢產業,取得增收顯著成效。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2874元發展到去年的4686元,年均遞增7.8%,超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居全省首位。

  以往,牡丹江市農業主要依靠種植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始終在二乾七八百元徘徊。2004年開始,該市實行『三個引入』發展現代農業促增收。即引入現代工業組織形式,實行農業產、加、銷一體化運作,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招商引資上搞突破;引入現代工業管理理念,推行農產品標准化生產;通過品牌經營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綠色食品和外向型農業上搞突破;引入現代工業效益原則,發展高效優勢產業,在畜牧業和勞動力轉移上搞突破。

  『就農業抓農業,永遠不會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副市長王育偉的話道出了近年來牡丹江市農業和農村和農村工作的整體思路。新的工作思路迅速取得效果:2004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662元,同比增長21.7%,首次超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在海林市海林鎮新海村的倉庫裡,年僅31歲、被大家稱為『蘑菇大王』的閆洪彬告訴記者,由於政府的引導和培訓,2006年他種植的30萬袋食用菌預計收入超過20萬元,而村裡種植量最少的農戶一家也能掙個五六萬。

  經過幾年的發展,主導產業支橕農村經濟的格局在牡丹江市初步形成,以肉牛、食用菌、果菜、生豬為代表的四大主導產業收入已達到40.2億元,佔農業收入比重的53.5%。長春皜月、草原興發、三通、四川川野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全市55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34.5億元,農民1/3以上的收入來自產業化經營。同時,全市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業、二三產業、勞務等五項收入在農民純收人中的比重分別為23%、30%、14%、13%和17%。此外,農業外向度也顯著提高,承接對俄、日、韓農業合作項目50多個,2006年全市出口地產農產品達16.5萬噸,出口額達5.5億多元,外向型農業經濟已佔全市農村經濟總量的17%。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