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電 題:企改攻堅破樊籬——哈市新一輪國企改革推動工業經濟駛上大調整大發展快車道
用『史無前例』、『波瀾壯闊』來總結哈埠歷時3年的新一輪國企改革絕不過分。
3年,1700餘戶企業完成改制,67萬職工告別國有身份,32.8萬人實現『並軌』……上千個日日夜夜濃縮了這座城市歷史上國企改革的『3個之最』:面最廣、量最大、程度最徹底。
3年,全市國有工業企業數量減少一半,利稅增長八成,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了40個百分點……衝破計劃經濟樊籬的哈埠工業戰車,伴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鼓點,駛上了大調整、大發展快車道。
回眸、回味這一輪國企改革,哈爾濱人有理由自豪,也將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強力推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2004年5月14日,友誼宮。市委、市政府組織各區縣(市)、各部門、各企業召開了全市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會上,市委書記杜宇新在分析了國企改革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後明確表示,市委、市政府已下定了義無反顧的決心,做好了應對出現一些非常事態的准備。
據說,如此高規格、大范圍、大力氣動員和部署國企改革,在哈爾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此時,哈爾濱的決策者們已清醒地意識到:國企改革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首要問題,也是發展哈爾濱經濟繞不過去的坎兒。早改早主動,越拖越被動,不改沒出路。
事實上,『國企改革』在哈爾濱已經歷了幾個輪回。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承包制還是90年代轟轟烈烈的股份制,都因當時條件所限,真正觸及到產權制度的少之又少,到2003年底累計退出的國有資本僅為全市國有資本總數的4.2%,全市1130億元工業資產中,國有佔76%,但創造的增加值只佔54%。
那麼,這一輪被稱為『攻堅戰』、『一場革命』的改革,到底要改什麼?怎麼改?從這次會議提出的徹底、全面、規范、創新『四項原則』,人們不難看出決策層不僅決心大,而且思路非常清晰。會議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國有經濟布局、企業產權、職工身份轉換等深層次問題,構建新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現代產權制度;各種行業、各種規模、各種效益狀況的企業都要改,並要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要統一標准,規范操作,確保改革後的企業產權制度比較明晰,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要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特別是在操作過程中將產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問題,從實際出發,創新改革模式。就如何改的問題,市委、市政府還進一步明確了『三清四聯動』的總體思路,要求做到資產清、人員清、債務清,實現出資人、經營者、債權人和職工的四方聯動,形成合力。
決心下了,方向有了,但真正做起來難度仍超出想象。主管工業的副市長叢國章在回憶這3年國企改革時感慨道:『過去常說「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要摸著石頭過河」,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這種探索是要冒風險的,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值得欣慰的是,3年國企改革,哈爾濱人看到、感受到的,是敢於創新、敢於承擔風險的市委、市政府。據了解,在這3年間,拋開成千上萬個『個別解決』的『個性問題』,市委、市政府針對所遇到的『共性問題』出臺的相關政策,就有30多個。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身先士卒的哈爾濱市主要領導在多次會議上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為改革排除一切困難,打破一切禁錮,排除一切阻力』。去年7月,在改革最吃緊的關頭,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十餘位市級領導率領的8個督導小組,深入區縣(市)、企業主管部門和改制企業,分片包乾,對未達計劃進度的企業逐戶會診,查找癥結,強力推進。
一位改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市委、市政府搭建的政策平臺,沒有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與配合,國企改革很難走下去,更別說改得這樣徹底。
一路創新———踏平溝壑,迎來曙光
2006年2月7日,市政府國企改革新聞發布會現場。滿載收獲而來的市國資委、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新聞發言人向各路媒體記者直言:今年來發布新聞,心情與往年截然不同。哈爾濱的國企改革終於『見亮』了。
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2005年,哈爾濱市在推進產改中探索出的『十大模式』叫響全國。運營增值、增資擴股、跨國購並、捆綁出售……無一不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作為『增資擴股』的典型,哈藥集團通過引進中信、華平、辰能等3家投資人20.35億元資金,使資產達到105億元左右,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作為『跨國購並』的代表,哈量集團成功完成了對世界同行業知名企業———德國凱獅公司的購並,一步跨上了世界量具行業大舞臺。
解決『人往哪裡去』,保持社會穩定,是實施改革的前提。從2004年6月至2005年底,哈爾濱市抓住國家政策機遇,一舉完成了32.8萬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在建立新型勞動關系過程中,各部門、各企業始終把保障職工權益、規范改革程序作為改革的前提,職工應得的利益得到了,企業欠繳的保險補上了,這期間改革面以幾何倍數增長,但由改革引發的上訪量卻沒昇反降。
解開債務鏈、卸掉債務包袱,是改革順利進行的保障。2005年,哈爾濱市在全國國企首開債務『對衝』先河———對1659戶企業的28萬筆往來業務進行了審核,清理出8億元應收賬款進行了核銷,6.2億元應付賬款轉做國有資本金,有效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3年來,全市還回購哈電表廠、哈量集團等一批企業金融債務40多億元。穩步推進的債務重組,讓改革實施者們眼前豁然開朗。
計劃經濟留下的社會包袱———輔業和企辦社會,一直阻礙著戰略投資者前行的腳步。2005年以來,哈爾濱市完成了哈量集團、電影機廠、建成集團等眾多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輔分離、輔業改制,50餘戶輔業單位改制為非國有,分流安置富餘人員上萬人,就業率達96%。3年間,全市分離、移交企辦學校103所、企辦醫院23所、企辦公安17個……這樣的『瘦身』進度,又走在了全國大中型城市前列。
構建『三個體系』,強力推進改革;破解『四大難題』,打開改革瓶頸;設置『三道屏障』,保障職工利益;出臺『四項制度』,防止國資流失……3年國企改革,哈爾濱人在探索中前行:1700餘戶企業在產權改革、結構調整中真正實現了『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進入市場經濟的哈爾濱終於有了良好的微觀基礎。而整個過程中,各級黨政、主管部門領導乾部和企業負責人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迎難而上的精神得到了昇華,橕控國有資產能力、經營城市水平以及為民服務作風也得到了一次歷練,這無疑為哈爾濱未來發展積累了又一筆寶貴財富。
凱歌奏響——— 『發展瓶頸』變成經濟支柱
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隨著國企改革任務的基本完成,哈爾濱幾十年計劃經濟留下的雄厚產業基礎,能量得到了釋放,昔日的『發展瓶頸』已變成經濟支柱。
據年報統計,2005年與2002年相比,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明顯減少———剩下227戶,減少164戶,戶數下降41.9%。其中,國有工業企業154戶,減少153戶,戶數下降49.8%;國有控股工業企業73戶,減少11戶,戶數下降13.1%。但與此同時,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量、經濟效益卻大幅提昇:資產增長35.2%,利稅總額增長41.4%。其中,國有工業資產下降26.4%,利稅總額增長81.2%;國有控股工業資產增長97.7%,利稅總額增長22.9%。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和非國有工業的不斷優化發展,也拉動了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大幅攀昇,2002年至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分別為89.2、104.2、115.1、128.4,2005年的指數比2002年提高了39.2。
副市長叢國章在分析上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減少但資產總量和效益反而增加』的原因時認為,過去一個企業乾的即使是國家淘汰的產品或者自身根本沒有競爭力,應被市場淘汰,但由於解決不了職工向何處去等一系列自身問題,想不乾也不可能。可它在乾的同時卻使國有資產像冰棍一樣越化越少,還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最終讓職工與企業一道走向貧困。這次改革,不僅使企業擺了體制、機制弊端和歷史包袱,而且從宏觀層面上解決了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國有企業在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將不用的資源轉移給了其他所有制企業並得到了充分利用。他強調,這些不通過徹底的改革,根本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哈爾濱市在債務重組和建立新型勞動關系過程中所解決的企業陳欠問題、職工經濟補償及各種社會保障問題,涵蓋歷史與未來,上下跨越數十年,對哈爾濱未來發展所起的作用將不可估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歷史性貢獻。為支付這些改革成本,哈爾濱市不惜付出了高達140億元的代價。據了解,企業改制、並軌期間,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收繳的社會保險額急劇上昇,這『昇』恰恰是昇在了對歷史陳欠的補繳上。2005年,全市共清欠和補繳職工養老保險4.87億元,補繳失業保險2375萬元;2006年1至11月份,又清欠和補繳職工養老保險5.22億元,補繳失業保險1821萬元。
經濟發展了,職工利益保障了。3年國企改革攻堅戰凱歌已奏響。
我們相信,這場攻堅戰對哈爾濱未來的意義,將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愈加凸顯。
編輯點評
城市核心競爭力是以優勢產業為基礎、活力企業為載體的。哈爾濱前些年之所以發展緩慢,重要的原因在於國有經濟比重偏大、產業結構不合理、國企缺少活力。新一輪國企改革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並獲成功,從而證明:只要堅定信心改革創新,就能破除阻礙、加快發展,就能做到對歷史、事業、企業、職工『四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