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電 2006年11月10日,我國加入WTO五周年。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黑龍江省三大糧食作物價格『兩高一低』。大豆市場價格兩年低迷,豆農無利可圖甚至虧損。水稻、玉米價格卻穩步上昇,帶動農民持續增收。WTO同時帶來的是兩種『天氣』:一面是暖陽高照,一面是嚴霜凜冽。
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衝擊『最小』,反映在黑龍江省則是衝擊『最大』
省WTO研究促進會副會長、東北農大教授李友華認為,相對於加工及服務領域,加入WTO對我國的農業衝擊最小。因為我國的農業自給自足性很強,糧食平均商品量僅為35%。而黑龍江省的情況正好相反,主要糧食作物的商品量均在60%以上,大豆的商品量甚至高達90%。因此,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主要是對黑龍江省、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衝擊。
2002年,黑龍江省組織專家對糧食主產區如何應對WTO進行了專門研究,結論令人『悲大於喜』。
從價格上看,當時黑龍江省三大糧食作物比國際市場平均高出30%多。從品質上看,黑龍江省玉米含水量高,且沒有形成專品種種植。大豆出油率低且淨度較差。水稻千粒重及直鏈淀粉含量也明顯低於國外品種。
除自身原因外,還有WTO規則方面的『打壓』。大豆的進品關稅降到3%,且進口量不受限制。玉米進口配額由原來最初的450萬噸增加到720萬噸。配額內實行低關稅,之外實行高關稅。即使高關稅也要從99%降到17%。
大豆全線潰敗,水稻、玉米卻浴火重生
加入WTO的2001年,進口大豆就達到國產大豆的90%。此後,國家實行『大豆振興計劃』,2002年至2003年,國產大豆曙光初現。2004年後,特別是2005年至2006年,國產大豆在與國外大豆的『價格戰』中全線潰敗。
哈爾濱海關的一份統計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去年1至9月,黑龍江省大豆進口量由2005年的13.1萬噸激增到30.9萬噸。出口量則由6萬噸減少到2.8萬噸。國外大豆長驅直入,憑價格優勢『欺負』內陸大豆產地。
2001年和2002年,黑龍江省水稻曾大量積壓,大部分是質量差的『大路貨』。之後,黑龍江省水稻主產區吸取教訓,注重培養『五常大米』、『方正大米』等品牌,積極開拓大米市場。2005年以後,黑龍江省大米暢銷全國,稻農收入豐厚。
加入WTO後,玉米增加進口配額實質是擠壓了東北玉米出口及南下的份額,然而黑龍江省玉米種植面積及銷售價格近兩年卻實現了大幅上昇。究其原因,專家認為恰恰是因為黑龍江省及東北玉米產區補上了『加工弱』、『轉化弱』這兩條『短腿』。
以哈爾濱為例,實現農業與牧業的『主輔換位』,約有30多億斤的糧食實現了轉化。隨著黑龍江省及吉林省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大量上馬,黑龍江省1/3以上、吉林省1/2以上的商品量實現了就地加工,東北銷售原字號玉米的歷史已經被改寫。
吸取大豆教訓,玉米、水稻亦不可等閑視之
面對國產大豆與洋豆之爭,李友華認為我們並沒有徹底失敗。
李友華說,非轉基因大豆仍有巨大的國際市場,尤其是非轉基因大豆蛋白市場簡直就是『黑洞』,而這恰恰是黑龍江省大豆的優勢。對當前來說,最要緊的是通過立法將黑龍江省確定為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如果黑龍江省大豆被轉基因『污染』了,那纔是真正的悲劇。
另外,黑龍江省大豆要發揮蛋白質含量高的優勢,回避出油率低的劣勢,完全可以在蛋白加工上衝出一條大路來。
任何貿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商品質量和成本的綜合之爭。WTO規定了『綠箱』和『黃箱』政策,即可以通過基礎建設、科技推廣、風險保障等措施,提高並保證農業生產。
李友華認為,加入WTO五年來,國家通過免收農業稅及統籌提留等,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社會成本,但綠箱政策方面還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糧食的生產成本還可以大大壓縮。
據有關專家分析,黑龍江省玉米及水稻生產的成本,還高於農業發達國家,玉米的品質還存在較大差距,在與國外大米及玉米的競爭中尚無優勢可言。
暫時良好處境,隨時都可能因全球糧食的供給而發生改變,努力提高單產水平、努力提高糧食品質,還要走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