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1日電 『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連續4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長速度;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5%……』來自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的組組數據,振奮人心,令人矚目。4年來,面對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宏觀調控緊鑼密鼓的國際國內環境,全市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振興重大機遇,全面推進『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建設,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完成了市十一次黨代會向全市近千萬人民承諾的各項任務,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協調發展、同步增長,是哈爾濱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社會進步最顯著、城市面貌變化最大、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經濟社會開始步入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回眸過去歲月,盤點4年歷程,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十大亮點』,印證著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
亮點一
GDP跨越2000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關口———哈爾濱迎來了新的『黃金發展期』
2006年,哈爾濱市GDP完成2094億元,增長13.5%,4年GDP年均增長13.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1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2.8個百分點,是哈爾濱市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速最快的時期。人均GDP2004年突破2000美元,2006年達到2705美元,年均增長13%。這標志著哈爾濱市GDP佔全國1%、全省1/3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強,在全國600多個大中城市中經濟總量繼續位居第一方陣,在全省經濟格局中繼續發揮龍頭作用。哈爾濱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國內影響力不斷提昇,成功申辦了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綜合實力連續兩年躋身全國十強城市,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指標排名中,『綜合區位競爭力』名列第9位。這一切意味著哈爾濱市將進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據預算,再有一年,哈爾濱市人均GDP就會達到3000美元,這是發展的一個重要臨界點,說明經濟即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預示著城市發展進入轉型發展期。跨越這道門檻,城市化進程將邁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城區和縣域『兩體』聯動,追求『集中、集聚、集約』增長方式的新階段。
亮點二
國企改制面最大、改制量最大、改制最徹底———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全面啟動,已經看到了全面振興的曙光
東北大改造,吹響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號角。新一輪國企改革成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突破口,至2006年末,全市國企改制1726戶,完成職工並軌32.8萬人,引入戰略投資53億元,轉讓國有資產收益38.6億元,支付改制成本上百億元,是哈爾濱市歷史上國企改制面最大、改制量最大、改制最徹底的時期。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能力及近40萬的專業人纔、近200萬的產業工人隊伍倍受青睞,依靠這些,哈市承接了國際國內產業和資本轉移,美國AB公司等戰略投資者參與國企改制,國企近千億的資產得到盤活。
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達到48.2%。大項目成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著力點,哈爾濱市列入國債計劃的49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已開工45個,大大增加了機械制造業、醫藥工業、化學工業的生產能力。哈大齊工業走廊作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要載體已浮出水面,哈爾濱段5個工業新區啟動區面積達到22.96平方公裡,協議入區企業217戶,協議投資額287億元,完成投資104億元,入區開工建設項目142個。
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情況表
亮點三
在全省率先實現『主輔換位』,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4年來,哈爾濱市認真落實中央惠農政策,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2006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9億元,4年年均增長8.4%。畜牧業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超過一半,在全省率先實現『主輔換位』。加快了現代農業建設,2006年實施了重大農業攻關計劃30項,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5%,落實種植業和水產業適用技術53項,培植科技示范戶1萬戶,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到2000萬畝。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2005年突破90億公斤,2006年達到98.7億公斤,連續3年刷新哈爾濱市歷史紀錄。農業產業化規模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各級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150戶,近70%的農戶參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農村試點建設紮實推進,確定了省市試點村鎮,制定了優惠政策,市直有關部門投入資金17.3億元進行幫扶,探索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辦法和措施。
糧食產量情況表
亮點四
2006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90億元,比2002年增長90%———優勢產業昇級步伐加快,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橕力量
4年來,哈爾濱市致力於發展工業、壯大產業、做強企業,工業增加值連年大幅增長,2006年完成590億元,比2002年增長90%;佔GDP的比重達到28.2%,比2002年提高3.7個百分點。機械制造、汽車、醫藥、食品四大優勢產業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6%。2006年,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1%,比2002年增加3.9個百分點。產業優勢得到發揮,知名品牌市場佔有率提高,4年來,全國火力發電機組的1/3、水電機組的1/2、核電站與核潛艇的動力設施都由哈爾濱生產。微型汽車年生產能力已達到30萬輛,微型汽車發動機生產能力達到40萬輛。民航產品已經形成五大品種,是我國民航產品的第一大制造銷售商。醫藥產業在技術、品牌、品種、效益、市場佔有率等方面是全國排頭兵,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居全國同行業魁首。食品行業中的乳制品總體規模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哈啤』銷量已佔全省的70%、吉林的40%、遼寧的25%,並大量出口。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97.6億元,比2002年增長57.8%,年均增長12.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創歷史新高,2006年達到147.3,比2002年提高58.1點。
工業增加值情況表
亮點五
投資規模4年邁上了4個臺階,年均投資增速達到22.4%,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速最快的時期———投資規模不斷擴張,投資結構逐步優化,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凸顯
2006年全市投資完成810億元,增長26.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7%,拉動經濟增長8.9個百分點。全市投資率達到38.8%,比2002年提高9.5個百分點。投資規模4年邁上了4個臺階,分別突破400億元、500億元、600億元和800億元,年均投資增速達到22.4%,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速最快的時期。大項目牽動戰略成效顯著,2006年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10個,完成投資338.8億元,佔全市投資比重達41.8%,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
三次產業投資結構出現新拐點,一產、二產比重提昇,三產比重回落。2006年全市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2.2??25.2??72.6,其中一產和二產分別比2002年提高了0.9和3.5個百分點。生產性投資力度加大,4年工業、農業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7.1%和39.1%,2006年,全市工業投資總量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農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1倍。民間投資佔據半壁江山,4年保持了年均27.2%增速,至2006年末,全市民間投資比重達到52.2%,比2002年提高7.5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表
亮點六
居民消費需求從以家用電器為主的第二次消費浪潮過渡到以汽車、住房等為主的第三次消費浪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消費品市場逐年昇溫,內需擴大促進經濟增長
4年來,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都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日益增強。2006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5億元,4年年均增長12.5%。其中,農村市場活躍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動力,2006年全市縣和縣以下的零售額分別為48.1億元和74.4億元,增長11.1%和11.8%,比2002年高3.2和4.9個百分點。現代大型商品流通企業迅速成長,至2006年末,全市共有超億元的大型批發零售貿易企業26家,實現零售額167.8億元,增長25%,佔全部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零售額的68.4%。
百姓生活進入新一輪消費結構昇級,居民消費需求從以家用電器為主的第二次消費浪潮過渡到以汽車、住房等為主的第三次消費浪潮,重心由『吃、穿』向『住、行』傾斜,並向教育、旅游等延伸。2006年全市限額以上批零貿易業轎車銷售量比2002年增長1.9倍,零售量增長3.8倍。居民住宅銷售面積比2002年增長1倍,銷售額增長1.3倍。居民用於餐飲、住房、交通、通訊、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費迅速增長,2006年全市餐飲業零售額達99.9億元,比2002年增長76.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住房支出比2002年增長79.6%,人均交通費支出增長53.1%,人均通信支出增長91.2%,人均教育支出增長38.9%。
消費品零售總額情況表
亮點七
世界500強企業已有20家在哈爾濱市投資興業———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能力不斷增強,東北亞區域經貿城市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貿易伙伴增加,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對外貿易質量和水平大幅提高,4年實現進出口總值94.8億美元,其中2006年實現27.7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1.8%。貿易伙伴由2002年的119個增加到2006年的161個國家和地區。機電產品出口總值佔全部出口總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7%提昇到2006年的41.9%,提高了4.9個百分點。4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14.44億美元,2006年實現4.03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3.8%。世界500強企業已有20家在哈爾濱市投資興業。對俄、對韓、對日經貿加快發展,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邁出新步伐。會展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哈洽會』已成為國家級大型經貿盛會,4年參展國家及地區發展到85個,接待境外客商3.3萬人次,2006年國外成交額比2002年增長94.1%,國內成交總額比2002年增長4.2倍。
進出口及利用外資情況表
亮點八
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農民收入增速接近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4年來,哈爾濱市經濟增長、企業增盈、財政增收的成果惠及城鄉居民,主要體現在居民收入增加,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加上。2006年哈爾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30元,4年年均增長12.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5元,4年年均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農民收入增速接近城市居民收入增速。農村居民政策性收入、糧食銷售收入、打工收入、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農民負擔大大減輕,2006年哈爾濱市農民人均負擔19.2元,比上年減少3.8元,是哈爾濱市歷史上農民負擔最輕的一年。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居民消費能力提高,2006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分別達到8515元和2496元,比2002年增長43.6%和15.4%。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2002年的39%和50.7%下降到2006年的33.7%和44%。2006年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7.54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3.57平方米。
城鄉居民收入情況表
亮點九
經過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哈爾濱市城區面積達到7086平方公裡,是2002年的4.3倍———城區發展空間擴張,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載體功能不斷增強
經過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哈爾濱市城區面積達到7086平方公裡,是2002年的4.3倍,進行了松北、利民、群力新區及城郊結合帶的開發建設,城市空間架構和功能布局得到拓展優化,為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項目落地和全民創業提供了更大發展空間。推進生態型園林城市建設,實施了以供熱改造為重點的『藍天工程』,以松花江污水截流、何家溝綜合整治為重點的『碧水工程』,以文昌污水處理廠、向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為標志的『潔淨工程』,至2006年末,市區空氣質量好於和達到二級的天數為304天,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96%,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50.52%和8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2%,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30%。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城市載體功能不斷增強,4年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保持了年均27.2%的增速,2006年投資規模達到277.5億元,是2002年的2.6倍。圍繞城區功能優化和產業布局,形成了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網絡。
城市建設情況表(2006年)
亮點十
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九位,科技成果數量居全國第六位———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保能力不斷增強,和諧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
社會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科教文衛財政支出52.3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20億元,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6.9%。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九位,科技成果數量居全國第六位。2006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25.7億元,比上年增長43.6%,佔GDP的比重為1.41%,高於2002年0.4個百分點。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66項,是2002年的5.8倍。全市國民受教育年限、義務教育普及率等均走在全省前列,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98.8%。群眾看病就醫條件逐步改善,全市基本參加醫療保險人員173.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農村人口143.75萬人,參合率達84.9%。養老、失業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其中失業保險參保率達78%。2006年城鎮就業和再就業安置13.01萬人,實際新增就業11.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低於全省控制指標1.1個百分點。20.2萬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