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電 一伙自稱是《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社駐黑龍江記者站的假記者,以采訪為由先後在海倫、望奎、通北林業局等地實施詐騙、敲詐,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涉案30萬元,其中獲得贓款近14萬元。2006年8月,當這伙假記者在通北林業局敲詐時被識破。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假記者的身份竟然是下崗工人、農民,有的甚至連記者的『記』字都不會寫。近日,三名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起訴。
這些假記者是怎麼詐騙的?為什麼都能連連得逞?1月19日,記者趕赴通北林業局對這起案件進行了采訪。
調查毀林事件露馬腳
19日上午,《生活報》記者見到了通北林業局衛東林場場長張福林,就是他識破了假記者的身份。
據張福林回憶,2006年8月2日,他接到一個自稱是《人民日報—市場報》記者李海濱打來的電話。該男子稱其接到了當地居民舉報衛東林場毀林開荒的投訴,給張福林場長打電話是希望其將此事解釋清楚。張場長稱,當時他既想不起來林場什麼時候存在毀林開荒的行為,又對這名叫作李海濱的『記者』身份和采訪目的產生了懷疑。為了慎重起見,張場長向通北林業局的領導做了匯報。
當日16時許,包括李海濱在內的四名『記者』駕駛一輛越野吉普車來到了通北林業局。他們的汽車風擋玻璃上立著『新聞采訪』字樣的牌子,而且幾個『記者』的背包上還寫著『人民日報』的字樣。
為首的男子介紹稱,他是《人民日報——市場報》記者、《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社駐黑龍江記者站站長李海濱,身邊的兩男一女是《中國報道》駐黑龍江記者站副站長閆海山和《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社記者劉振群和梁海燕。李海濱稱,目前他們已經證實林場確實存在毀林開荒的行為。因為有關部門對此事非常關注,所以馬上就要對此事進行報道和上報國家林業局。隨後,李海濱又補充了一句稱,『現在暫時還沒有向上匯報此事,你們應該知道匯報的後果』。
隨行的女『記者』梁海燕扔出一堆照片稱,你得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要是給你捅出去你就得槍斃。『槍斃?當時聽到這兩個字時,我馬上就覺得這幾名「記者」說的話有問題。』張場長意識到,這幾個人的目的根本不是采訪。
警方調查確認假記者身份
通北林業地區公安局接到報案後便立即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據公安局的辦案民警介紹,當時他們首先對幾名『記者』駕駛的新聞采訪車進行了調查,幾名『記者』自稱辦公地點在哈市,可是開來的新聞采訪車竟然掛著海倫市的牌照,而且是海倫紅光農場的一輛私人車輛。不僅如此,幾名『記者』出示的記者證不但是手寫,還有多處涂抹痕跡,網上根本無法核對;而身份證資料顯示,幾乎都是初中文化。其中,那名女『記者』連記者的『記』和材料的『材』字都不會寫。
於是,民警將記者證復印件傳真到了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局很快做出回復稱:經鑒定,《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黑龍江工作站是未經批准而設立的非法機構,該站人員的行為系非法新聞采訪活動,所持記者證系偽造。
『記者證』是花3000元買來的
審理此案時,幾名『記者』拒不承認自己的假身份,於是民警選擇了文化程度較低的梁海燕作為突破口。『你這個是假記者證,在哈爾濱花5元錢就能買一個』。心慌意亂的梁海燕竟脫口而出:『誰說的,我花了3000元錢纔買來的呢。』
見已無法自圓其說,梁海燕終於交代了他們在望奎、海倫等地以采訪負面報道要求對方花錢平事為由,進行詐騙、敲詐的事實。
據梁海燕交代,她原是鐵力林業局的一名下崗工人。2006年春節,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自稱是記者的李海濱,便向李表示了自己也想做一名記者的願望。沒想到李海濱竟非常鼓勵。於是,梁海燕先後兩次花費3000元買來了『記者證』和『上崗證』,從此搖身一變成了『記者』。
仨月詐騙涉案30萬
同樣,像梁海燕一樣搖身一變成為『記者』的還有富裕縣友誼鄉村民閆海山、海倫市紮音河鄉農民劉振群、桃山林業局下崗工人劉松平以及伊春市金山屯林業局、綏化市無業人員李發、牛德喜、林亞萍、孫德榮等十餘人,而李海濱本人也是伊春市金山屯林業局的一名下崗工人。
據李海濱供認,2005年他在北京認識了一個自稱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社副總編的人,該人稱雜志社欲在黑龍江設立工作站,請李出任該站站長。回到黑龍江後,李便將雜志社無償為工作人員辦理的工作證,以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價格賣給了手下的『工作人員』。而且又和閆海山為自己辦理了假記者證。從2006年5月開始假借《中國扶貧與就業》雜志社的名義冒充記者瘋狂詐騙、敲詐,先後在樺川縣、望奎縣、海倫市詐騙十餘起,涉案30多萬元,其中得手5起,獲得贓款近14萬元。
詐騙秘訣是『瞄准對象』
近日,李海濱、閆海山等三名犯罪嫌疑人已經被通北林區人民檢察院以詐騙、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分別起訴。
19日,記者在通北林區公安局的看守所內和李海濱、閆海山進行了對話。據李海濱稱,他們在『采訪中』主要選擇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上訪事件,這些偏遠地區接觸記者相對較少,不容易對記者身份產生質疑。在接到投訴後,他們會直接找到投訴涉及單位的領導,這些領導都有怕被曝光的心理,寧可破財免災也不願被曝光,所以他們便連連得手。(文中犯罪嫌疑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