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電 (記者 印蕾)『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投入、公路建設裡程都將創歷史之最,建設步伐呈明顯加快趨勢。同時,隨之而來的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上的矛盾也將隨著公路建設裡程的增加而凸顯。民革省委提交了《關於加強縣鄉級公路養護管理的建議》的提案。
【提案摘要】
縣鄉級農村公路棄養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解決縣鄉級農村公路棄養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目前,急需盡快摸清我省縣鄉級棄養的農村公路的底數,針對不同情況,拿出具體措施,盡快修復破損路面,否則這些被棄養的公路有可能在短期內成為報廢路,這樣要恢復如初比新建一條公路所需的成本還要大。
【記者調查】
以哈爾濱市呼蘭區為例,等級以上農村公路棄養在70公裡以上,其中呼蘭到蓮花有50公裡,公家溝到康金有14公裡,這兩段路路況極差,坑槽連片,偏拱、反拱現象嚴重,車輛即使慢行,也會連續顛簸起伏,左右劇烈搖晃。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兩條路曾對鄉鎮經濟發展和方便百姓生活起到巨大作用,尤其是從呼蘭到蓮花的50公裡道路,這條路途經呼蘭鎮、長嶺鎮、孟家鄉、許卜鎮、大用鎮、蓮花鎮6個鄉鎮,道路兩側的近500戶養雞戶更是將這條路視為致富路、生命路。然而,就是這樣一條高等級農村公路經過不到10年的演變,卻變成了一條農民朋友的『痛心路』。
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主要是縣鄉級公路被迫棄養所致。2000年,農村實行『費改稅』以後,用於鄉路養護的鄉統籌、村提留被取消,撤掉了建勤車、建勤工,鄉級五項支出中沒有養路費用,道路養護資金難以到位;另外,『縣裡管建不管養,鄉裡管養不能養』——養護管理機制存在的缺欠,也是縣鄉級公路棄養的主要原因。
【委員建議】
民革省委建議,明確農村公路建設的指導思想,將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問題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切實重視起來,做到『建、養結合』,使修建的每一條農村公路都能持續長久地發揮道路功能作用。切實解決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缺乏問題,在我省『十一五』期間的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資金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公路的棄養問題,要通過科學測算,劃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公路養護;此外,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管理要建立起長效持久的資金支持體系,避免靠短期、『化緣』的行為來應付解決問題。切實落實縣鄉級公路養護管理責任制,完善落實養護縣鄉級公路的相關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