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全力以赴促和諧——三論學習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
2007-01-25 08:56:0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哈爾濱日報評論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5日電 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學習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必須按照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部署,緊密結合哈爾濱市實際,全力以赴促和諧,紮紮實實地把建設和諧城市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建設和諧城市必須夯實發展這個基礎。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要靠發展,協調兼顧各方面利益要靠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解決各種民生問題要靠發展,建立更廣泛、更高水平社會保障體系也要靠經濟發展。我們要堅持統籌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證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建設和諧城市必須抓住民生這個關鍵。民生問題歸根到底是群眾利益問題。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心系群眾、民生優先,誠心誠意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當前,要把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切實解決看病難、學費貴、就業難、安全事故多發等民生問題,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使人民群眾特別是城鄉困難群眾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建設和諧城市必須依靠制度這個保障。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而保障公平正義的根本在於制度。要堅持在制度創新中求和諧,通過不斷建立新的制度規范,為和諧城市建設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強經濟領域的制度建設,為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廣大群眾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要加強政治領域的制度建設,發揚民主,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擴大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要加強文化領域的制度建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制度建設,消除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堡壘。

  建設和諧城市必須強化文化這個支橕。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無論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是人與人的團結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諧,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橕。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努力把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逐漸內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內在素質和自學習慣,創造一個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充滿活力、團結和諧的社會環境。

  建設和諧城市必須突出基層這個重心。基層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基層社區、基層單位的和諧,就不可能實現全局的和諧。隨著城鄉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組織形態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大量退休人員、下崗工人和流動人員、老年人進入城市社區,大批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同時,大量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不斷出現。這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社會面貌,也給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帶來新的課題。實踐表明,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固然原因復雜,但多數矛盾和問題初現於基層、匯集在基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城鄉社區、各種社會組織以及其他基層力量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重心下移,未雨綢繆,把基層建設成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融洽關系、促進和諧的堅強基石。

  構建和諧城市是全市人民面臨的共同任務。和諧美好的社會不會憑空而來,全市各級組織和廣大乾部群眾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建立健全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建立健全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我們相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設和諧城市的宏偉目標一定早日變為美好的現實!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