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電 題:農產品加工成為跨越發展『引擎』——綏化傳統農業地區實現轉型走筆
記者黃健
黑龍江綏化,作為農業大市,多年來處於『農業大、工業弱、財政窮、收入低』的窘境,戴著『糧帽子』過著緊日子。
綏化人也曾試圖破解『農』字難題,實現強市富民的夢想,但突破是緩慢的。
農業是優勢,也是劣勢。
2002年,新一任綏化市領導班子重新審視市情,在農業大市的發展與突破上不斷思索:能否依托『原糧』圓夢,尋求一條落後農區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新路?不久,市委提出了『從農業起跳,把農業和工業統籌發展,用工業化理念規范農業、用市場化思維發展農村,用城鎮化手段轉移農民,用外向化模式打造新的工業格局』的發展方略。思路決定出路,綏化由此步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弱質』農業長出『鐵杆莊稼』
農業,是弱質產業。
糧多了,豬多了,綏化人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錢袋子沒鼓起來。558萬人做了多年靠玉米致富的『猜想』,最後都成了『猜謎兒』。
從2002年以來,綏化市農區工業化戰略日漸成為綏化發展的主旋律,農業大市開始了新的跨越。目前,全市年加工玉米、水稻、大豆、鮮奶、生豬分別達250萬噸、70萬噸、35萬噸、55萬噸和300萬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佔工業經濟總量的49.7%。
綏化,已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
『一個酒廠、一個油廠、一個糖廠、外帶一個米面加工廠』,這曾是綏化市縣域工業主體,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早已潰不成軍。
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說,我們就是要緊緊抓住國內農產品加工業大企業、大集團向原料產地轉移,向勞動力富集地區轉移的有利契機,招大商引大資,扭住項目不放手,借力發展。
繼香港華潤之後,內蒙古伊利、山東諸城興貿、江蘇南京雨潤、浙江溫州環宇、廣東天農以及哈爾濱三精、農墾北大荒等數十個國內知名企業集團紛紛落戶綏化。
『工廠模式』長入農業生產
玉米是綏化市糧食的主打品種。近兩年綏化引進了大型精深加工企業8家,年加工能力達250萬噸,可加工酒精、淀粉、變性淀粉、高麥芽糖漿、谷氨酸、賴氨酸等產品20多個,拉長了玉米產業的鏈條。
綏化是全國高油脂、高蛋白大豆主產區和項目示范區。2005年,綏化市按工業加工需求規劃整合了玉米、水稻、大豆、奶牛、生豬等10大優質原料基地,提高了基地專業化經營水平。全市有800萬畝種植基地與龍頭企業實行訂單式生產模式,有38.4萬戶農戶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748元。過去『種一年大苞米,等於鍛煉身體』,如今玉米原糧變原料,每公斤溢價0.1元,畝增收50元,全市僅此一項拉動農民增收2億元。
品牌經營演繹市場『活劇』
從『國之瑰寶』寒地黑土的耕層裡,綏化人敏銳地探尋到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僅僅一年多,就演繹了一個又一個依托品牌攻佔市場,提昇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活劇』。
『寒地黑土產品是綠色食品中的極品』這種消費理念迅速生成,給綠色產業發展『施加』影響。2005年,綏化市經國家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面積達913.6萬畝,有機食品面積12.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面積150萬畝,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1.4%、50%和95.7%。全市綠色食品實現增加值50億元,佔全市農業增加值的43.8%。全市綠色食品基地農戶達54萬戶,綠色食品人均收入260元,佔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全市有135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有60個產品使用寒地黑土證明商標標志。
綏化,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