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30日電 任何一部新法規的出臺,都會有一個適應規范過程。本次修改後的《條例》,對生豬從飼養直至最終送上百姓餐桌的各個過程的監管分工都進行了明確細化,目的就是使得在監管過程中商務、畜牧、衛生防疫、工商等各部門能夠分工協作,不出現管理扯皮現象,讓百姓吃上『放心肉』。
作為生豬屠宰牽頭部門,《條例》的出臺直接影響到哈爾濱市商務管理部門的工作方式,對相關部門的要求也有提高。
定點把住屠宰檢疫關
據介紹,哈爾濱市生豬每天需要量在5000頭左右,幾個大企業就佔去80%的份額。
每頭豬的屠宰,定點廠都要收取代點費,但是由於各家競爭,這個費用也並非一致,有按規定收10元的,有收5元的,甚至有收3元的。目前,哈爾濱市有生豬屠宰點19個,在實際運行中,19個生豬屠宰點只有15個正常運轉,其他點因為規模等原因日漸萎縮直至停產。哈爾濱商務局同志介紹,在對屠宰點的管理工作中,他們采取末位淘汰制,並根據定期檢查的結果進行百分考核。初衷就是扶持規模大的廠,逐步淘汰相對較為落後的屠宰廠,完善管理機制。由條件好、規模大的屠宰點逐步替代那些原有的條件、規模都相對薄弱的屠宰點,這是必然趨勢,也是管理能夠上水平的先決條件。
從2003年3月15日開始,商務部門專設49臺送貨車,為生豬經營的大店大場專門送貨,而且規定只有這種車輛纔能進入商場。由於這種措施目前能夠保證哈爾濱市區70%運送量,從而有效地從運輸環節保證了一些較大商場生豬銷售的安全性。
打擊黑窩點隱蔽難端
哈爾濱市商務局副局長秦國慶親歷了這樣一件事。一次,他晨練時忽然發現一輛運豬車的上層是死豬,下面一層是注水豬。他馬上跟蹤這輛車,當車停在一處生豬屠宰點時,他要求執法人員迅速趕來,不料那輛車有所察覺,馬上逃遁。由於沒有當場拿到證據,商務部門無法對這個屠宰點進行處罰。
去年12月20日開始,哈爾濱商務局畜禽屠宰監督管理處開始了大規模的打擊黑窩點的戰役,一個多月下來,打掉了六處生豬黑屠宰點、注水點。
前不久在道外區打擊的100多頭病死豬中,很多都是黑加工點生產的。這些非法屠宰點多設在荒郊野外,發現、追蹤、處罰都有很大難度。
1月21日,有群眾舉報,呼蘭三電廠有一處專門給豬注水的黑窩點,當監督管理處的同志趕到現場,發現動靜的黑窩點已經人去屋空,只是在院子裡留下幾頭剛剛注完水,還沒來得及運走的生豬。據介紹,很多黑窩點設置相當隱蔽,監督管理處的車子、人很難接近,90%以上的打擊活動是『見豬不見人』。由於抓不到人,處罰工作就缺少震懾力,監督管理處的王吉群處長說,查處多半都是無功而返。
補充機制應更完善
去年開始,哈爾濱商務局就建立了相應的8項監控制度,包括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市場准入機制、舉報獎勵制度以及病害豬損失補償機制等。其中的市場准入機制,規定生豬進入市場必備『兩章兩證』外,還有全國首創的針刺防偽措施。由於這種針刺防偽技術較為先進,使得造假者很難模仿,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造假者在生豬上蓋假章的現象發生。舉報獎勵機制規定拿出罰沒款項10%獎勵舉報人,以求擴大信息來源。據了解,目前查獲的幾起黑窩點案件,線索均來自群眾舉報。
修改後條例中涉及的病害豬損失補償機制,規定對主動向有關部門報告病死豬事件,政府以每斤病死豬1元1角對其進行補償,為此政府每年拿出40萬元補償金。
雖然有了這些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但面對復雜的生豬市場,也收效甚微。一位生豬屠宰戶向記者介紹,有時,進一批豬,一趕上季節不好,死上幾頭是正常的事。雖然政府有些補償,但可以說是比起損失來只佔一少部分。然而這樣一來,百頭豬死上幾頭後,整批貨的利潤就沒有了。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應該考慮提高補貼額度,最大限度降低屠宰戶經營風險,這樣就能從源頭上控制注水、病死豬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