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4日電 花高價、讀名校,已成為哈爾濱市眾多家庭的孩子求學途中的『必經之路』。三年後,哈市義務教育階段將取消『擇校』的消息,近來成為廣大家長關注的焦點———名校與依托其辦的民辦公助校(即分校)分手後,孩子想『擇校』該去哪兒?如何盡快縮短名校與薄弱學校的差距,使就近入學的學區校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
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取消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舉措,實質是想通過改造薄弱校、整合優質資源等手段,縮短校際間差距,讓更多百姓享受到平等、均衡的教育資源,不用再花錢買優質教育,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均衡發展。
給擇校熱降溫
昨天,市人大代表苗中林提出了『給擇校熱降溫,打造均衡教育』的建議。
他在建議中說,民辦公助校是在哈爾濱市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為滿足家長及學生的擇校需求而設立的。目前哈市每年有20%的孩子在擇校。擇校在滿足百姓享受優質教育需求的同時,也帶來諸多不和諧———眾學生爭相擠入造成熱點校大班額,影響教育質量;好生源集中在幾所熱點校,好的師資也願意向名校流動,造成『好學校越辦越好,弱校招生日漸萎縮』的兩極分化現象。
代表希望,盡快縮短校際間的差距,讓普通家庭甚至是困難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均衡教育。
哈爾濱市擬重新劃分學區
『一家就一個孩子,況且現在高考、就業的競爭又如此激烈,所以送孩子讀「名校」沒啥含糊的。』在道裡河松小區,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學生家長對記者說,父母都是有頭有臉的,孩子進不了名校大人都沒面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擇校已成為滿足家長『虛榮心』的一種選擇。
在道裡區金帝商城,一業戶說,雖然今年教育部門提出將撤銷『校園校捨不獨立或在校生規模較小』的17所民辦公助初中、小學,三年後全部撤銷民辦公助初中小學,讓擇校熱降溫,但堵住擇校的口子只能按學區昇入對口小學、初中,會不會造成熱點校『條子生』、『假戶口』增多,擇校由公開變『地下』的新的特權現象?
對此,哈爾濱市教育部門稱,縮短校際間教學差距,是遏制擇校的關鍵所在。民辦公助校轉為『公辦』後,受益最大的還是學生。據權威人士講,跟原來的民辦公助校相比,轉制後的公辦校招生人數不會膨脹,每班人數最多不超56人,有條件的實行小班額。原本因人滿為患被迫改為教室的實驗室、微機室等也將恢復其原有功能,滿足學生的各種教學需求。
據悉,撤銷後的民辦公助校將有兩條出路:少數幾所民營企業投資建立的民辦公助校將轉制為純『民辦』,大多數屬於公辦資產的民辦公助校將恢復其『公辦』身份,變成新名稱的公辦學校。市區教育部門正在積極思考、醞釀學區重新劃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