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4日電 題:上榜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秋林『裡道斯』的塵封故事
哈爾濱秋林,歷經百年滄桑,記錄著哈爾濱的昨天和今天。名揚四海的裡道斯紅腸已經成為這個城市一塊耀眼奪目的金字招牌,深受市民和中外賓客的青睞,尤其外地游客,到了哈爾濱不帶幾斤秋林裡道斯回家是件遺憾事。帶著讀者的期盼,記者走進了老秋林,聆聽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日前,在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林『裡道斯』榜上有名。有關專家這樣評價:秋林紅腸有著濃郁俄羅斯風味,經過近百年歷史,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傳統制作技法。據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介紹,秋林紅腸的傳統制作工藝已通過專家組聯評,被列入第一批黑龍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了這道門檻後,此項目將參評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連日來,本報接到許多讀者的電話,他們在對『裡道斯』入選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示關注的同時,更想知道百年『裡道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生的故事
78歲的老廠長邵振恆是位老秋林,老人家講起『裡道斯』的故事,就像捧出了一壇陳釀的老酒,甜綿悠長,將記者帶到了98年前。
『裡道斯』就是俄語紅腸的意思,它原產自東歐立陶宛,隨著中東鐵路的貫通,1900年,俄羅斯商人伊·雅秋林來哈爾濱開辦了秋林洋行,就是現在秋林集團的前身。秋林洋行是當時東北地區早期經濟實力雄厚的外國工商聯合企業。
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大批俄國及歐洲僑民移居哈爾濱。伊·雅秋林為適應眾多歐洲僑民的口味,便萌生了生產經營家鄉風味灌腸的念頭。1909年3月,在他的努力下秋林灌腸莊誕生了,即『裡道斯』紅腸,從此,哈爾濱有了第一家灌腸廠。因其產品全部選用優質肉,又加入多種調料,經醃制、制餡和灌腸,采用獨特的烤、煮、熏等歐式傳統工藝制作而成。產品擺上市場後,不僅被僑民稱贊口味地道,也贏得了當地人的喜愛,立即風靡哈爾濱,成為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在秋林灌腸莊的影響帶動下,哈市相繼又有十餘家灌腸廠開張經營。
邵老告訴記者,據當時的《北滿半月刊》記載,秋林灌腸莊誕生後,哈爾濱陸續成立了11家灌腸廠,其中俄羅斯人自己經營的有8家,中俄合作有兩家,中國人經營的僅一家。從規模上看,秋林灌腸莊排名第一,有工人15人,日產量1000斤;次之是古魯進克灌腸廠,有12名工人,日產量為800斤;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灌腸廠名字叫『裕豐祥』,有工人10人,日產500斤。從產品種類上看,秋林的灌腸品種最多,有『裡道斯』紅腸、茶腸到牛舌腸等15種,是11家廠中的『大哥大』。由此可見,秋林灌腸的歷史有多麼久遠,秋林灌腸業確實不愧為哈爾濱歐式灌腸的行業領跑者。
"死"的緣由
在『裡道斯』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有40年銷聲匿跡,告別哈爾濱人的餐桌。是什麼原因讓其退出哈爾濱肉灌制品的舞臺?仲兆敏廠長的一段講述幫助記者解開了疑問。
仲兆敏告訴記者,據資料記載和聽老一代秋林人講,新中國成立後,秋林公司商辦工業一直很興旺。1953年,前蘇聯政府決定將部分工業項目無償交給地方政府,當時有制鞋、灌腸、淹制品、制酒等。他們把酒心糖、大蝦糖、大列巴等產品保留了下來,因為這些廠子都座落在秋林公司的後院。到了1957年,因諸多原因,原秋林公司的一些產品的生產陸續斷檔,有的關門停產了,這其中就有秋林『裡道斯』紅腸加工廠。從1957年至1997年,曾在哈爾濱風靡一時的『裡道斯』退出哈爾濱市場,整整消失了40年,但許多老哈爾濱人並沒有忘記『裡道斯』。
40年後的重生
現任秋林糖果廠副經理孫智深是『裡道斯』恢復生產,獲得再生的見證人。用他的話講,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是廠長仲兆敏的戰略眼光,果斷決策成就了『裡道斯』,是全廠職工執著奮斗,捍衛和傳承了『裡道斯』品牌。
『1993年,當了10年黨支部書記兼副廠長的仲兆敏出任秋林糖果廠第四任廠長,成為秋林「裡道斯」第一位女掌門,走馬上任在企業最艱難的時刻。』孫智深回憶說。當時廠子主要生產酒糖、大蝦糖和冰淇淋飲料等產品。由於沒錢進行設備更新改造,進入90年代後,企業生產經營就開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6年,工廠面臨倒閉的危險,靠舉債過日子。那時,最急的是廠長仲兆敏了。她四處找門路,找項目,談合作,也沒有找到能救活企業的『良藥』。堅信『愛拼纔會贏』的仲兆敏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一個大膽的思路在仲兆敏腦海裡形成,她把振興企業的『寶』壓在了叫醒沈睡40年的『裡道斯』上。她認為,『裡道斯』紅腸是哈爾濱歷史上最具影響的知名品牌,不能讓這個價值極高的無形資產再睡大覺了。雖然,當時哈市肉灌制品市場已經飽和,但是只要產品原汁原味,質量好,『裡道斯』一定會重振雄風,自己有責任擔負起傳承和捍衛它的歷史重任。
仲兆敏頂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帶領全廠職工開始了恢復『裡道斯』生產的萬裡『長征』。她把自己關進哈爾濱檔案館,查閱秋林『裡道斯』的歷史資料,以小學生的身份,走訪哈市肉灌制品行業的老技師;先後6次邀請『老秋林』幫助回憶整理當年的配方和工藝;30多次與技術人員研究探討如何能在保持『裡道斯』傳統制作技法和風味的基礎上,創新產品生產工藝,確保其原汁原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近百次的試制,終於從失敗走向了成功,一炮打響。1997年國慶節期間,『裡道斯』在銷聲匿跡了近半個世紀後,帶著久違的濃濃醬香,閃亮登場,回到了哈爾濱人的餐桌,幾天功夫,商場裡就出現了排長隊購買秋林紅腸的場面。一些上歲數的老哈爾濱人發現,還是40年前那個味兒的『裡道斯』紅腸怎麼換了一個新名子:『秋林立多夫斯』,這讓他們驚喜中帶著疑問。
萬幸:搶回商標
『搶注回「裡道斯」商標那一刻,我是含著淚在電話裡告訴廠長的,已經等了6年啊!聽到這個消息,廠長哽咽了。這裡有一段令我們終生難忘的故事。』廠辦公室主任陳軍說。
1997年9月底,工廠正式恢復生產『裡道斯』紅腸後,派陳軍去工商部門注冊商標,在市工商局,陳軍聽到了一個壞消息:『裡道斯』商標早在1993年就被丹東一商家注冊了,注冊期為10年。消息傳回廠裡,全廠乾部職工為之震驚和心痛,哈爾濱這塊金字招牌就這樣被人搶走了。血的教訓,大大增強了廠領導的商標意識,那一年,企業一下子在市工商局注冊了『秋林』、『立多夫斯』紅腸和『義吉棒斯』火腿等5個商標,選用『立多夫斯』紅腸名子主要是因為它與『裡道斯』音譯相近。
談起秋林人將『裡道斯』商標搶注回來那段經歷,仲兆敏廠長十分動情。她說,『裡道斯』商標被人搶注就像在我們的心上挖掉一塊肉那樣的痛,從1997年到2003年這6年間,我們一直關注丹東商家的舉動,臥薪嘗膽,准備著搶回『裡道斯』商標。然而,越逼近注冊商標的期限,大家的心越緊張,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恐怕對方繼續注用。因為國家規定,原商標注冊人在商標注冊期滿後的一個月不再注冊,纔能視為放棄。當我們關注的丹東商家再注冊期到了最後一天的時候,沒有動靜,但廠領導仍是徹夜未眠。第二天早上8時剛過,辦公室主任陳軍就第一個邁進了市工商局的大門,在第一時間辦完了『裡道斯』的注冊手續。
此時,在廠裡,全廠職工都在等待著陳軍傳回來的好消息。『接到陳軍成功注冊的電話,我淚如雨下。瞬間,好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全廠每一個角落,全廠沸騰了,職工們歡呼雀躍,許多老秋林流下了激動的熱淚,終於盼到了這一天。從2003年開始,「裡道斯」就像個遠游他鄉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越長越茁壯。』仲兆敏說。
長久不衰的秘訣
10年前,『裡道斯』恢復生產後,在市場一炮打響,三千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裡道斯』仍像出水芙蓉一樣鮮艷奪目,經久不衰,始終站在哈爾濱肉灌制品的潮頭。它的秘訣在哪裡?
廠長仲兆敏用『誠信和質量』五個字做了高度概括,給了記者一個精煉的答復。她強調,要做到誠信和質量,必須在生產制作方式上堅持傳統,傳承老秋林配方不變味;嚴把生產選料進貨關,從主料到輔料一律選用精品;在生產流程中,每名員工都是質檢員,堅持不合格產品不出廠;銷售過程中絕不短斤少兩,克扣消費者。還有重要一條,就是作為一廠之長對職工一定要講誠信,要善待每一位員工,這些年來,我們工廠就是在發展中求和諧,在和諧中快發展的。
而工廠職工對『裡道斯』長久不衰的秘訣,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說,除了誠信和質量,還因為他們有個好廠長,她把企業看成是自己的家,把職工當親人。仲廠長對全廠百餘號職工的家事了如指掌,喜怒哀樂都躲不過她的眼睛,青年職工結婚她到場主持,老職工故去她親手理容送行。職工家庭有了困難,她送錢送物,職工過生日、生小孩、子女上大學她都要送上一份『慰問』。給工人漲工資從不吝嗇,現在全廠職工年平均工資超過了兩萬元,福利待遇一年比一年好。工人們願意看她風風火火、領著大家往前衝的樣子,沒有她就沒有企業的今天,仲兆敏不愧百年『裡道斯』優秀傳人的稱號。
明天更美好
經過10年的發展,哈爾濱秋林糖果廠迅速成長,順利完成了企業改制。投資興建的秋林萬米綠色養豬基地、『放心肉』屠宰基地和秋林菜市場,形成了飼養、屠宰、加工、銷售的產業鏈,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企業已形成肉制品、糖果、冰制品、奶制品等四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的生產規模,並以良好的商譽受到市民的喜愛。工廠先後獲得了黑龍江省『知名誠信企業』、『中國質量萬裡行先進單位』、『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身為廠長的仲兆敏也光榮地當選市黨代會代表、市人大代表、市勞動模范、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百佳女企業家。在正在召開的人代會上,仲兆敏建議政府盡快出臺政策措施,保護好哈爾濱的『中華老字號』企業。
仲兆敏告訴記者,工廠下一步的目標更加宏偉。企業將實現多元化經營,建成綜合性、營養型的綠色食品基地;實施品牌戰略,把『裡道斯』打造成中國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再經過若乾年的努力,使企業成為哈爾濱民營企業的一支勁旅,發展成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