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6日電 題:大白菜增產卻賠錢冬儲菜價格不到往年同期一半菜農神傷
面對走低的菜價,菜農很無奈。
在北方寒冷地區,大白菜一直是老百姓冬天的主菜,近年來我們菜籃子的品種不斷豐富,可大白菜作為北方寒冷地區冬季第一菜的地位,仍不可替代。但記者在日前的采訪中發現,今年,大白菜在哈爾濱遭遇尷尬,白菜價格持續走低,扒好的菜心只有4角一公斤,菜價遠低於菜農的種植成本,菜賤傷農,很多菜農已經打算明年不種白菜……
白菜增產卻賠錢
『4毛錢一公斤,都不到成本的一半。』『再存一段時間,先不賣不行嗎?』『不賣爛得更多了,再說總得賣點錢過年吧!』這是4日,記者在哈爾濱市道外區大水晶街菜市場與來自五常拉林鎮菜農劉震東的對話。
劉震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他種的白菜一畝成本計算,白菜地要求地好,有噴灌設施,這樣的地租500元一畝,除地租外,一畝白菜地還需200元的種子、500元的農藥、200元的化肥,這樣成本就要1400元,再加上白菜收割、存貯、運輸中產生的費用,一畝最後的成本大約在2000元左右。今年白菜豐收,他家白菜畝產達到了一萬多公斤,想想去年平均兩角五分的菜價,劉震東心裡樂開了花。但看了秋收後每公斤2角左右的菜價,劉震東樂不起來了,於是他決定冬儲,可冬儲後的白菜是4角錢一公斤,平均去年秋天的菜價,一畝地白菜也就收入1500元左右。劉震東告訴記者,他種了6畝地白菜,一家三口忙了一年,一共賠了3000多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五常拉林、阿城、肇東、呼蘭以及哈市周邊的薛家等地白菜種植比較集中,2006年都獲得了豐收,但因菜價降低,普遍增產卻賠錢。
價格走低原因:種植面積大、豐收
五常拉林菜農劉震東告訴記者,他一直以種白菜為生,也曾遇到過低價,去掉物價上漲,今年的白菜價是最低的。那為什麼今年的菜價這麼低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哈達批發市場的部分批發商和一部分菜農。
『前年、去年的白菜價格都高,這個季節批發價格都到了8毛錢一公斤,價一高,種的就多了,種的多了,價肯定得掉啊!』哈達蔬菜批發市場一位批發商這樣告訴記者。阿城的一位菜農說,『我們那的菜產量佔哈市周邊總產量的一半多,往年都是出口韓國,根本不愁賣,可去年新菜下來後,有一項指標不合格,韓國不要了。』『今年全國各地大白菜都豐收,每年入冬後,榆樹、綏芬河每天都到我們那收菜,可今年一車也沒來!』五常菜農孫立仁這樣告訴記者。通過采訪記者認為,種植面積加大、豐收、出口受限導致今年哈爾濱白菜價格降低。
期待出臺農業保險
種植面積加大、豐收、出口受限都是市場因素,菜價的降低從市場角度是合理,但蔬菜作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出臺措施保證城市菜籃子的豐富和菜農的利益,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郭翔宇這樣認為。郭翔宇說,市場經濟具有滯後性,所以市場經濟也不能全靠市場,特別是在農產品種植上,農民作為個體沒有能力掌握市場動向,政府相關部門應監測市場的供求關系和趨勢,並做出相關預測,定期向農民發布,以指導農民合理選擇種植品種。蔬菜是生活的必需品,對待這種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物資,郭翔宇認為,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市場平衡基金,當某種菜價過高時,用這個基金平抑菜價,保障城市菜籃子貨源充足,當菜價過低時,政府應用這個基金補貼菜農,保障菜農的利益。
郭翔宇告訴記者,很多國家都設有農業保險,當因自然災害或者市場調節造成農民歉收時,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因農業具有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純商業性的保險公司都不願意做,國外的經驗是由政府和保險公司聯合,出臺既具備政策性又具備商業性的保險。今年國務院的1號文件,也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區要出臺既具備政策性又具備商業性的農業保險,來確保農民的利益。面對走低的菜價,菜農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