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電 作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的試點單位,阿城區已經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6個,面積157.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06個,為該區農產品全部實現無害化生產和消費奠定基礎。
據了解,阿城區於1990年開始進行綠色食品開發,2003年啟動『阿城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4年對全區進行了區域環境評價,2005年實現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農產品產地認定與農產品認證必須分別進行,為盡快實現無公害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2006年農業部將阿城區確定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的試點單位。
阿城區實施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推進工作,堅持了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原則,采取了『組織抓、源頭控、過程管、檔案追』的管理模式。
該區首先依據國家相關規定,為生產者編寫了65種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公布了4類農產品生產禁、限用投入品清單,並建立了一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為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提供信息服務。第二,通過培訓生產者、管理者和引導消費者,讓生產者掌握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認真執行無公害生產標准,讓管理者基本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業務,引導消費者重視產品質量和營養。第三,堅持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管、嚴格執法與有序疏導、打假治劣與扶優扶強相結合,定期將國家規定的禁產禁用農藥、化肥、激素、動物飼料及其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及安全使用間隔期公布於眾,從源頭上把住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的第一關。同時,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要求,建立區、鄉、村三級服務監督體系,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全面監督管理及產品銷售可追溯制度。
在一體化推進過程中,阿城區還突出了無公害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在現有18個示范區內,開展了優良品種、高新技術等試驗示范工作。在此基礎上,還按照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推進工作的要求,以種植業初級產品為主、漁業和畜牧業為輔,加快建立畜牧生產加工企業,逐步提高畜牧產品的轉化能力。他們根據全區農產品生產發展的特點,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產地劃分了8個基地,按照鄉鎮所處地理位置和環境,將17個鄉鎮劃分為三個生產區域,確定農產品生產重點,設立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截至2006年底,阿城區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佔環評面積的38.6%,確定認證主體22個,認證農產品數量達到306個,其中,種植業108個、山產品188個、畜牧業2個、漁業8個。預計在『十一五』末,阿城區全部農產品將實現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