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題:勞動保障惠民生--2006年度全省勞動保障工作十件大事
記者 印蕾
勞動保障惠民生。剛剛過去的2006年,哪些事件影響著『十一五』開局之年黑龍江省勞動保障事業的進程?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公布了2006年黑龍江勞動保障工作十件大事:
1、勞動保障十一五規劃出臺。
『十一五』時期是國家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為指導和推動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我省制定了《黑龍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劃提出,『十一五』時期,黑龍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健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就業比較充分,收入分配比較合理,勞動關系基本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發展目標,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十一五』期間,全省城鎮將新增就業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共培養高技能人纔23萬人,其中技師5萬人,高級工18萬人;培養中級技術工人40萬人;初、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比例達到35:40:25。到『十一五』期末,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06萬人、1000萬人、470萬人、500萬人和200萬人以上,有50%以上具備條件的企業實行企業年金制度,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逐步增長。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到97%,其中納入社區管理的達到80%以上。2、社保試點工作全面結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初步進展。
按照國務院部署,我省從2004年實施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來。兩年多來,在國務院的精心指導下,全省上下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盡心竭力,全面實施,在國家規定的時間內,圓滿完成了試點任務,並於2006年年初順利通過國務院試點辦組織的評估驗收。試點期間,堅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與再就業相結合,使183萬人順利實現並軌並獲得了必要的經濟補償,其中地方困難企業160.5萬人,支付經濟補償金134.3億元,償還了職工的部分債務。試點期間,做實了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改革了計發辦法,實現制度和機制創新,完善了養老保險制度。實行了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加大了擴面和基金征繳力度,解決了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老有所養問題。截至2006年底,全省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05.1萬人、708萬人、458.7萬人、303萬人、171萬人。
兩年的社保試點的成功實踐,為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社保試點妥善解決了下崗職工歷史遺留問題,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規范了用工制度,為建立新型用人機制、促進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形成掃清了障礙;實施了配套的社保制度和工作機制,有力推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保試點強化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使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更加清晰,廣大勞動者的社保觀念和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社保試點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進一步密切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我省的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新一輪積極的就業政策出臺。
2002年,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發〔2002〕12號)重點圍繞解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制定了積極的就業政策。我省為貫徹落實好通知要求,恢復了副廳級規格的省就業局,負責就業再就業各項政策的經辦工作。幾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多次召開全省性會議,對就業再就業工作進行部署。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各社會團體積極發揮作用,使各項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市場導向就業機制進一步完善,就業總量有較大增加,一大批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對促進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維護社會穩定產生了積極影響。2005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36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省結合實際制定了貫徹落實36號文件的意見,對一些相關政策做出延伸、擴展、調整和充實。例如,將稅收政策以外的其他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延伸到城鎮集體企業下崗職工,擴大了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適用范圍,增加了貸款貼息微利項目的種類,明確了各級財政的責任和資金的使用范圍等。為推動各項政策的落實,我們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充分發揮社保補貼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並軌人員及時接續社保關系,扶持靈活就業人員實現穩定就業。全面推廣創業培訓、信用社區及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整體推動的工作模式,實現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更大突破,推動創業促就業。積極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引導國有企業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吸納富餘人員,避免將他們直接推向社會。在政策的推動下,2006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0.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8.9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6萬人,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5%,全部超額完成了全年計劃。
4、出臺專門政策,成立專門組織,著力解決農民工問題。
省委、省政府對農民工工作十分重視,特別是在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方面,予以高度關注,並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今年《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乾意見》(國發[2006]5號)下發後,省委、省政府更是將農民工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並在年初建立黑龍江省農民工工資保障金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又於4月建立了由省政府辦公廳、省委宣傳部、省勞動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高級人民法院等29家成員單位組成的黑龍江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和指導全省農民工工作,並在省勞動保障監察局設立了農民工工作辦公室。目前,全省農民工工作穩步推進,並初步取得實效。
為確保農民工工作取得實效,我省出臺的《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切實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意見》提出,我省農民工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認真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要使農民工最低工資達到所在地最低工資標准,力爭在2007年年底前基本解決歷年拖欠工資,爭取不發生新的拖欠;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全面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各類用人單位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要達到70%以上;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率達到90%以上;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使更多的農民工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險待遇;切實維農民工提供相關公共服務,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到2006年底,全省累計收取農民工工資保障金4.5億元;全年農民工工資拖欠案件同比下降了60%。組織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開展了針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計劃,使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者至少掌握一項技能,且能夠達到用人單位上崗要求。通過貫徹落實『平安計劃』,使6.6萬名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按照『低費率、保大病、保當期、以用人單位繳費為主』的原則,將29.5萬名農民工納入了醫療保險。部分農民工子女在城鎮中、小學萬名接受一義務教育,提高了農民工計劃生育經常性管理與服務水平,出臺了19條戶籍管理便民利民措施,降低了農民工進入大中城市的落戶門檻,解決了一些農民工進入城市後久未解決的戶籍問題。
5、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實行垂直管理,以『六個統一』為目標的省級統籌基本實現。
2006年9月,省財政廳、省編辦、省勞動保障廳組成了全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聯合接收工作小組,對全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機構人員編制進行了逐市、逐縣的接收,共上劃接收在職和退休職工3072名。隨著統一管理經辦機構目標的實現,標志著我省省級統籌工作已順利完成。從2005年5月1日開始,我省以統一統籌項目、統一計發辦法、統一基金管理、統一業務規程和信息系統、統一管理經辦機構『六統一』為目標,實行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其重點是:調整企業繳費比例,將原繳費比例高於22%的調整到22%,低於20%的調整到20%。以省平均工資代替當地平均工資,作為計發基礎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及個體勞動者繳費的基數。對全省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實行省級垂直管理。通過預算管理、定額補助、自求平衡、財政兜底的辦法,分清了各級政府在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方面的責任,調動了各級政府工作的積極性,為順利完成試點任務奠定了基礎。
6、全省最低工資標准調整,平均水平461元/月,非全日制用工工資標准有章可循。
2004年,我省發布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水平為209元/月,為了維護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者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我省於2006年5月1日起實行了新的最低工資標准。按照各地城鎮居民生活費用支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失業率、經濟發展水平等,我省新發布的最低工資標准從380到620元不等,全省平均水平為461元/月,比2004年實行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長162元/月,增長了54%。為規范近年來出現的以小時工為主要形式的非全日制用工工資標准,我省各地市小時最低工資標准陸續出臺,最高標准為大慶市5.5元/小時,最低為伊春市2.6元/小時。
7、我省大幅提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平均增幅達155元/月。
隨著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幾年來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水平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相對較快,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卻低於經濟增長水平。為提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我省對全省企業240萬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的企業退休人員按退休時限不同分別調整了養老金,並對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科技人員和退休早、基本養老金水平相對偏低的人員適當傾斜,調整後人均增長155元/月,低於300元/月的於2006年7月底前執行300元/月的標准。目前,調整的基本養老金已陸續發放到位。此次調整養老金待遇共涉及到200餘萬名退休人員,每年多增加基金支出30多億元,無論是調整待遇水平程度,還是涉及的人員及金額,都是我省歷年來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廣大企業退休人員的關懷。
8、勞動仲裁實體化建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全國首家省級勞動仲裁院在我省掛牌成立。
隨著勞動關系多元化形勢的來臨,勞動爭議仲裁工作遇到了越來越大的挑戰,突出存在的問題是勞動爭議案件處理能力不高,主要表現在案多人少、辦案條件較差。為解決這一問題,我省推進了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實體化建設工作,實現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辦案職能與勞動保障部門勞動爭議處理的行政職能相分離,設立專門的辦案機構,補充足夠的專職辦案人員,保證專項的辦案經費來源和獨立的辦案場所。有效解決了當前勞動爭議仲裁工作中政事不分、案多人少、專業化程度不高、經費保障不足、辦案條件較差的重要措施。
為推進仲裁實體化建設,省仲裁委、省勞動保障廳等相關部門組成了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工,協調爭取,於2006年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勞動仲裁院,使全省了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通過仲裁途徑化解了眾多職工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
9、技工院校快速發展,高技能人纔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高技能人纔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大了高技能人纔工作力度。起草了我省《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纔工作的實施意見》、《黑龍江省高技能人纔評選獎勵辦法》等文件,在技能培養、考核評價、崗位使用、競賽選拔、技術交流、表彰激勵、合理流動、社會保障、資金投入等環節,進一步完善了政策,創新了工作機制。依托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和效益較好、知名度高的企業、技工院校以及實習設備先進和師資力量較強的高等職業院校,建立了34家高技能人纔培訓基地。加大技工學校改革力度,在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批准成立了8所技師學院,命名了11所示范性技工學校,評定出20個黑龍江省技工學校名牌專業。探索了自辦企業式、背靠企業式、投資合作式等多種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纔模式。在哈電站集團等大中型企業開展企業技能人纔評價改革試點工作。組織實施了21項省級技能大賽,湧現出一大批技術過硬、知識加技能型的高技能人纔。隨著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持續好轉,2006年共招生3.15萬人,創十年來最好水平,個別學校與企業的培訓訂單已經簽到2008和2009年,老工業基地振興急需的數控、制藥、電工電子、焊接等專業均實現了『訂單式』培養。
10、全省各級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創新工作方式,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成立了副廳級規格的省勞動保障監察局,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黑河、綏化、農墾總局也已建立了處級規格的監察局或支隊,全省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截止目前,全省共有監察執法機構168個,其中市地級以上機構20個;共有勞動保障監察員1653人,其中專職監察員877人,佔監察員總數的53%,法律監督員237人;執法車輛91輛,計算機257臺。
年初,我省在哈爾濱市試行了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人力不足、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問題,取得了較大進展,2007年6月將在全省全面推廣。『網格化』管理以1個社區為1個網格,各區(縣)內形成若乾個網格。以網格為單位,依托市和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專職監察員和兼職監察員,街道和社區聘任的勞動保障法律監督員或協查員四級隊伍,以執法維權工作為重點,以網格化管理和工作創新為突破口,變被動監察為主動監察、有限監察為全面監察、靜態監察為動態監察,建立起全省勞動保障監察信息網絡,形成省、市(地)、縣(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監察執法的新格局。
開展了三年勞動合同實施計劃,通過深入企業進行指導、舉辦企業勞資人員培訓班等形式,推行勞動合同標准文本。開展了勞動用工大檢查,重點檢查非公有制、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勞動用工情況,省勞動保障廳派出5個檢查驗收組,糾正了大量的不簽訂合同、不履行合同的問題,促用人單位為28.01萬名勞動者補簽了勞動合同,維護了職工合法權益,有力地促進了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展。據初步統計,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0%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簽訂率達到95%,集體企業簽訂率達到90%,民營企業簽訂率達到65%,個體工商戶簽訂率達到40%,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