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1日電 《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方案》日前正式出臺。按照教育部要求,黑龍江省普通高中學校將從2007年秋季開始全面進行新課程實驗,屆時全省將有20萬學生開始新課程實驗。
據有關人士介紹,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將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為核心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普通高中教材體系、課程體系和資源體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礎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為造就大批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纔和拔尖創新人纔奠定基礎。
推出樣本學校———整合高校和科研單位教育資源
《方案》要求,各地要把新課程培訓作為高中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認真組織開展通識培訓(新的教育理念培訓和新課程方案培訓)、學科培訓(課程標准培訓、教材培訓和學科知識綜合與更新培訓)和專題培訓(針對新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開展培訓),把教育思想、學科知識綜合與更新、教育技藝、教學研究、監測評價等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不斷擴充教師繼續教育的內涵。
要按照『項目研究先於決策,樣本建模先於推進』的要求,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課改實驗研究項目組,整合普通高校、科研部門和實驗學校力量,針對新課程實施的組織與管理、教學實施、校本研修制度建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和評價與考試改革等專題開展先期實驗研究,及時解決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教材與評價體系———與高考接軌免後顧之懮
根據教育部要求和黑龍江省實際情況,黑龍江省要求,高中新課程教材選用工作必須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指導和有關部門監督下,以地市和相關企業為單位,按照科學民主的程序,在同一時間和地點進行,選出與高考評價相一致的同一種類的必修和選修教材。各地要切實加強對教材教輔的管理,嚴肅紀律,嚴禁濫編、濫印,堅決禁止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各種教輔資料進入課堂。
同時,還將對評價和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建立普通高中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測體系。各地要采取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高中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和全省統一的學業評價質量認定制度。學校要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要把學生的思想道德、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個性發展作為評價重點。學業質量認定與評價結果要與高考掛鉤,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黑龍江省還提出,要改革考試與招生制度,建立有利於新課程實施、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能夠為高等學校提供更多學生成長信息的高考制度。對高考方案的研究要科學、民主,廣泛征詢各方面意見,並符合黑龍江省實際。
重創新和實踐———將素質教育落在實處
據了解,此次進行新課程實驗,主要圍繞新課程創新教育教學各項制度,建立教育教學新秩序,提高學校科學化管理水平。建立與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形成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建學校新文化。同時將探索並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思維品質、合作意識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據了解,新課改還將改革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及現行會考制度,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發展性評價制度與省級教學水平監測體系。發揮高考對高中課程改革的導向作用,將高考制度改革納入高中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制定實施與新課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
課程資源共享———教師可從工廠高校中聘請
《方案》中提出,新課改將逐步建立以校為本、聯校開發與共享課程資源的機制,開發多樣的課程資源,提高學校建設與課程管理的能力。姜同河副處長介紹說,這種共享將讓一些不具備開設某些課程條件的學校可以享有其他有條件學校的一些硬件資源,同時還可以從工廠、高校或職教中心聘請教師,用於滿足高中新課程的需要。
黑龍江省教育部門對此特別要求,各級教育部門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主動與企業、科技、高校、職教等方面協調,在師資和設施設備等資源共享方面共同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為開設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服務。同時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培養學生的特長、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提供資源保障。加強網絡課程資源建設,鼓勵校際之間資源共享,逐步實現學校與社會教育資源接軌。農村地區的普通高中學校可根據農村建設實際開發各種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
可跨班級『挑』課上———充分體現創新與公平
《方案》要求,所有高中必須開設必修課,並將必修課學分作為學生畢業的必備條件之一。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逐步增加選修課程。嚴禁高中一年級分文理班。學校應保證高三學年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不允許學校開設『重點班』、『尖子班』,充分體現教育公平。
有關部門要求,要求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滿足學生選課需求。嚴格按照省教育廳課程設置要求開設選修I課程。為學生提供選修Ⅱ課程的選擇空間,至少應當提供6學分的課程供學生選擇。鼓勵學校開設綜合性、創新性、有特色的課程。要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幫助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課和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根據省教育廳制定的課程實施意見,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學校課程表》和《學生選課表》,鼓勵學生跨班級選修課程。
據了解,學校在考核中,對未通過的科目要按規定對學生進行補考,補考合格方可獲得學分。補考仍不合格的科目,允許重修或另選修其他模塊。在達到學習領域和科目最低學分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跨科目或跨領域選修其他模塊。轉學學生在原校修習獲得的學分,經學校審查核實,可計入轉入學校累計學分。
鼓勵修習選修課———促進學生拿學分全面發展
《方案》提出,普通高中學制為3年。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並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
在學時安排上,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1周。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個模塊通常為36學時,一般按每周4學時安排,可在一個學段內完成。學校也可以結合師資和辦學條件等實際情況按學期安排各模塊課程。
據介紹,新課改後實行後,學生將全部采用學分管理。學生每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應獲得一定的學分,學習一個模塊並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於1學分)。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選修學分在28學分以上,其中在選修Ⅱ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鼓勵學有餘力或希望多方面發展的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課,獲得更多學分。通常情況下,三年內總學分不超過180學分。
據了解,在學分評定過程中,學校是普通高中學生學分認定的主體,通過學年學分和三年總學分對學生修習課程進行管理,用學分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成績,防止學生偏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關部門要求,學校要遵循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嚴格執行學分認定的標准、程序,規范操作過程,嚴禁在學分認定中營私舞弊、弄虛作假。
選擇性增強———成為新課改最大亮點
據了解,新課改內容主要分為課程結構、課程設置和課程管理三大部分。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姜同河副處長認為,選擇性增強是此次課改的最大亮點。跟過去相比,《方案》更加強調了選擇性,給了學校和學生們真正的選擇權力。在新課程設置中,既有多種學科,又有動手實踐,如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這些都需要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大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選擇和使用能力。
據介紹,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3個層次構成。其中:
學習領域———高中課程設置了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8個學習領域。
科目———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乾科目組成。8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技術等12(或13)個科目。其中技術、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模塊———每一科目由若乾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